从大众旅游时代,看老城更新策略
——以周村古商城为例

2018-10-25 06:37孙英昕
智能城市 2018年18期
关键词:周村老城游览

孙英昕

北京全景大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25

随着我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要施政方向。虽然中国还远未达到工业化的产业结构[1],而国民消费结构已呈现“大众旅游”的特征[2]。这预示着,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已先于产业进入追求生活方式性旅游价值阶段,旅游驱动力的“范式”也进入“消费文化”交互引领的体系[3],旅游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

1 老城更新机制的转变

1.1 “网络通感”,颠覆人们的旅游体验

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工具进一步拉近人们的时空距离。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可以直播、攻略、朋友圈的形式被迅速传播,这使得观念、喜好相近的人群能够形成“网络通感”——一种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对同一事物感同身受的体验。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极大发展,使得部分旅游产品与商品变得日益的大众化、同质化,而那些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仿欧建筑和全新的“老城老街”,已然失去了“非去不可的理由”。在快速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促动下,老城更新出现了“历史复制”、“风貌复制”和“模式复制”的趋势,其共同特点是只注重景观风貌、业态配比和盈利模式的套用,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的积淀。

1.2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思维转变

多年来,老城老街的发展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方式为主,多被称为老城更新、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这种方式有很强的形而上的认知—老城发展多是“拆旧建新”,以“急、快、新、大”为目标导向的GDP拉动模式。但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国内大多成功的老城更新也都是政府主导。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福州的三坊七巷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历史复制品”和“风貌复制品”也有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的古北水镇就是完全的仿古。这些项目成功的因素很多,资源特色各异,不可一概而论。但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本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上均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有些更是保留了大量原住民。具体特点有三:一是发展模式多元,二是生活方式积淀,三是以人为本理念。

从这个角度看,周村古商城是幸运的,至今仍留存着原住居民和其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前店后坊)。这种引导原住民自发地发展本土文化,以社区内在更新吸引文化消费群体以旅游者、休闲者、甚至是新入住者身份融入的过程称为“社区营造”。

2 乡土文化引导的社区营造

2.1 日本古川町(Hida Furukawa)“故乡再造”历程

20世纪60年代,日本城市大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传统的村镇社会迅速崩溃。村镇的生活与社会基础弱化,自然资源恶化、文化遗产破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古川町位于日本关西歧阜县,1960年代因受到严重污染,濑户川(河流)的环境脏乱不堪,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1968年,由《北飞时报》发起的清理河川运动,开始了它历经40年的社区营造。改造后的风貌魅力以及社区营造的理念,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日本故乡再造的典范。而古川町社区营造的精髓则在于居民自发拟订的《飞驒古川故乡景观条例》及《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其核心理念是“社区营造的心”,即以古川传统文化和共同精神为基础,以“飞驒匠师”娴熟的木构建筑技艺为精髓,构建了对老城精神、调性、风貌和活动的顶层架构和行为共识。并分别从景观环境、生态理念、建筑风貌和具体场所细节的营造上给出了指导。从实施效果来看,“古川町的景观条例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它之所以对居民有约束力,靠的是当地对老规矩与老传统的尊重,是比法律更有力量的!”。

2.2 社区营造的机制借鉴

古川町的社区营造,相对于空间形态重构与更新的“老城更新”与“旧城改造”,更倾向于“城市复兴”。老城可以继续“老”下去,但居住在城里的人是具有时代温度的,老城只有凭借着他们来实现“造血”功能,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与时代“连线”,从而走向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旅游无疑是“社区营造”最行之有效的抓手,以旅游导入人口、更新人口结构、引入新型业态、提升老城公共设施、改善老城景观环境。

3 延续一座具有时代温度的老城,周村古商城更新策略

周村古商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西部的周村区,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代商业街市博物馆”、“天下第一村”[5]。2017年,周村古商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动员大会召开,计划将古商城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地位的旅游景区,这标志着古商城的旅游产业进入了精细化和品质化发展时期。在区域提升改造过程中,有意识的强化“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理念,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为古商城的管理者提供一种古城复兴的新思路。

3.1 微观层面——“留下记忆的空间”

芦原义信(Ashihara Yoshinobu)在他的《街道的美学》中提出了“记忆的空间”和“原风景”的概念,它是“儿时不理解的那些景观或形象的意义会逐渐得到理解,它就像是灵魂的故乡”[6]。此观点得到了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的著作《城市意象》中研究的佐证:在人们童年印象中,对街道铺装、围墙、装饰物品、植物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些微观细节永远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7]。

周村古商城提升改造正式从这个研究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周村商市历经兴衰所形成的“儒商文化”,提炼出“商(鲁商)、匠(工匠)、源(北方丝绸之路源头)”三个文化内核和“创(创意创新)、交(国际交流)、娱(休闲娱乐)”三个衍生要素(图1)。并将其应用到入口广场景观、街道铺装、街道家具小品、环境绿化、景区标识系统和主题游览线路当中,将景区游览空间与原住民的“记忆空间”相叠加,形成古城的“原风景”。

3.2 中观层面——“从一条古街到一座古城”

与国内大多老城区一样,周村古商城有着迫切的发展诉求:如何从一条核心街道向内延伸到街巷、向外拓展到古城片区,从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的游览功能转化为在地人、休闲旅游者的新故乡?从这些问题出发,规划通过功能整合、产品业态、游览体系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在构建古商城内在更新机制,提升“造血”功能。

功能整合方面,在老街区原有居住和游览功能上,拓展针对游客的旅游接待和度假功能空间,并逐步提升老街区内有条件的院落为精品主题民宿。另一方面,对接周村区城市功能需求,引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功能区,延续老城空间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产业活力。

产品业态方面,首先对居民生活服务业态进行提升,在现有文化观光产品基础上丰富特色餐饮、主题娱乐、文化创意等“慢”生活体验型业态,注重乡土文化与记忆的融入。

游览体系方面,考虑到居民与游客能够共同使用,既保持一个开放式的街区形态,又能搭建游览环线,形成完整的游览体验。通过游览路径与游线的设置,形成的文化线索来缝合各个功能版块和景观节点。

3.3 宏观层面——“景区管理+社区公约”

古商城的体制建设是老城复兴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条件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它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筹设计,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的实践。在顶层设计上,一方面要完善其作为5A级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建设,组建景区管理委员会,统筹景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约的形势,在社区活动场所、居住环境提升、院落改造、风貌控制等方面形势社区共识,以此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图2)。

图2 社区营造模式图

4 结语

通过周村古商城提升改造的实践,我们认识到“不是不做社区营造就不能发展,而如果缺了“人的参与”,就难有专属于本地区的个性与特色,更遑论保存或重构记忆中的乡愁、创建属于在地人的新故乡了”。这种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的老城更新策略是对整个实践的方向引导。规划实施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应以开放的思维不断完善古城更新的方法。

猜你喜欢
周村老城游览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姐妹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美术馆游览指南
一炉酥香越千年,说的就是它
点赞!周村千人“五老”文艺队 点赞!阳光小学千人学生课间操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