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李恭忠:贵州英杰洞悉和引领的风云世纪

2018-10-25 09:07刘墨轩肖凌霄
藏天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贵州

文/刘墨轩 肖凌霄

人物名片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担任中国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晚清民国史研究。出版专著《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末代进士与世纪风云:熊范舆传》《戴戡与护国运动》,译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历史社会学手册》等。

贵州英杰与近代变革

9月19日下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山骨讲堂”2018年第11期在贵州省图书馆开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恭忠教授做客“山骨讲堂”,从“贵州英杰与近代变革”这一主题切入,以熊范舆、戴戡(kān)为案例,通过梳理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与梁启超、蔡锷等近代革命师友群体交往,具体呈现地处偏远西南地区的贵州在中国近代几场社会大变革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讲座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主持。

讲座开始之前,戴戡的曾孙女戴瑛把《戴戡与护国运动》一书捐赠给贵州省文史馆、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让更多贵州人了解这位有信仰、有理想、有才干的贵州英豪。戴瑛表示:在近代中国的巨大变革中,贵州没有缺席,而是立场坚定地踏入到“护国保民”的近代革命浪潮里。戴戡作为这一浪潮的引领者之一,却因为当时敌对阵营人士的党派偏见、史料不足或错误等因素,未能对戴勘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而后戴勘的斐然功绩被抹杀,形象被抹黑、丑化。此次借“山骨讲堂”,希望呈现给观众真实的戴戡。

赠书仪式结束后,讲座进入正题,李恭忠教授从“时代潮流与个人际遇”、“师友网络与群体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从传统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贵州涌现了一批在本省、西南地区、全国舞台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杰出人士,如:熊范舆、戴戡等,帮助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让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与国家命运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一生被时代潮流牵动着,从个人际遇遂能洞悉那个暗流涌动的风云世纪。

时代潮流与个人际遇

▶熊范舆

无论是谈到晚清的科举史、近代中国立宪运动史,还是西南地方史,熊范舆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跨越了清末立宪、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重大历史节点,辗转于西南、京津、日本等多个领域,他是末代进士,留日英杰、立宪先锋、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学家,西南政经枢纽人物,在云、贵两省担任重要职务,致力于家乡的实业发展。年仅42岁时,丧生于地方派系权力之争。

熊范舆,字铁崖,原名继先。贵州贵阳人。1897年入贵州经世学堂学习,1903年中举人,1904年中进士,后官费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成立(东京)宪政讲习会,任会长,“预备宪改进行之方法,以期宪政之实行”;1907年入梁启超政闻社,创办《中国新报》,发表《论前明时满洲于中国之关系》《立宪国民之精神》《国会与地方自治》《再论国会与地方自治》《日本国民之国会运动》等文章;1908年归国后,任教于河南法政学堂,1908年9月3日,熊范舆联名100多人,第一次呈递《民选议员请愿书》请开国会,建立民选议院。并发起湖南、河南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参与策划云南起义,任都督府参议院议员,法制局局长兼秘书官。同年,由蔡锷派充贵州赴沪、鄂会议全权委员。1913年,熊范舆回黔任刘显世秘书长,参与贵州“护国讨袁”活动,后兼任贵州中国银行行长。创办贵州首家丝织厂。并于1917年3月,起办首家“贵州商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自近代贵州参与国家政治变革后,数十年间,省内政治生态血雨腥风,权力变更交替频繁。熊范舆自1917年任贵州刘显世都督秘书长后,由于与贵州军阀集团的同学、师生、姻亲、同乡等复杂关系,卷入贵州政权争斗中,逐渐与何麟书、张协陆、郭重光形成贵州政坛的“四大台柱”,被视为“旧派”。新旧派矛盾不断,当时以王文华、何应钦为首的“新派”步步紧逼,刘显世迫于压力,决定舍车保帅,“民八事变”后答应查办张协陆,张协陆服毒自杀,其家人及熊范舆一行人得以幸存。1920年,“兴义系”新旧两派之争的第二次流血事件,“民九事变”是新派向旧派夺权的最后一击,面对新派明目张胆的夺权行径,刘显世孤注一掷,组织反对王文华的“靖难军”,但走漏风声,行动败露,王文华、何应钦先发制人,确定捕杀郭重光、熊范舆、何麟书三人。11月10日,熊范舆不忍抛弃家人逃亡,于家中遇刺身亡。

◎戴戡(前排左三)与贵州留日学生合影

▶戴 戡

戴戡,原名登荣,贵州贵定人。出身寒微,父辈一代相继去世,他“废学数年”,承担起供养家庭的责任,因而读书较晚,但其敏而好学,资质出众,又幸得当地宿儒郎先锦的提携帮助,二十二岁那年(1901年)考中秀才。1905年正月,戴戡偕同郎先锦长子郎治香前往省城贵阳,投入教育名师徐天叙门下学习。

甲午战争后,国内兴起赴日留学或游学的热潮,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1904年开始,才获得清政府选送留学生的名额,戴戡来到省城之际,恰逢公派留学选拔,借助于两位恩师的声望,以县学廪生身份获得首批公派资格,1905年中旬,赴日留学,进入东京宏文学院学习。

1907年,戴戡学成归来,任职于河南法政学堂,1910年,戴戡从法政教育转向实业领域,入滇参与云南矿业管理运营。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等反清政府的系列运作掀起全国各地独立浪潮,云南“重九起义”后,蔡锷在梁启超启发下,有意以云南为根据地,联合川黔两省,“雄踞长江上游,以观天下之变”,故令在贵州老家看顾病危父亲的戴戡,探查贵州局势,向云南方面报告。同年11月,贵州起义爆发,兵不血刃宣布独立。但秩序极端混乱,戴戡以贵州父老的名义请求蔡锷出兵援黔,1912年,唐继尧受蔡锷指示,率滇军入黔。平定黔地派系之争后,于1912年,戴戡任贵州都督府左参赞,1913年任贵州省实业司长、黔中观察使、贵州民政长,参与一系列政治事务,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历,从幕后走入台前,跻身贵州高层政治圈。但他“人极本色,毫无官僚派习气”,一心发展贵州教育与实业。

1915年,袁世凯复辟,“以专治之权,行立宪之业”,同年戴戡参与京津密谋,为“破除帝制”而策动云南首义,当时,刘显世盘踞黔地,想于各方势力中维持一种平衡,维护既得利益,面对他的顾虑和犹疑,戴戡请滇军入黔,极力推动黔地军民参与“护国运动”,后取得成效,1916年初,贵州积极响应云南首义,戴戡一介书生,率领军队出征,在护国战争的主战场冲锋陷阵。护国运动取得胜利后,1916年,戴戡担任护国第一军右翼总司令、四川省长并率黔军入川,参与短暂的“滇黔共治”四川局势,滇系将军罗佩金不想分权,故百般干涉戴戡管制四川。1917年,张勋复辟,川系将军刘存厚攻成都,罗佩金作壁上观,5000黔军覆没,戴戡不堪受辱而自戕,身死异乡,年仅38岁。

◎讲座现场

◎ 戴瑛(左三)赠书

师友网络与群体选择

熊范舆、戴戡一生颇为传奇,时势造英雄,不仅是因为出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也因为不同时期,他们自觉或被动地纳入近代革命师友群体网络中,逐渐跻身新式士人精英之列,站在时代潮流前端,酝酿着一场划时代变革,即:近代中国由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转向民主共和的立宪改革。

戴戡投入教育名师徐天叙门下学习,通过老师的人际网络,先后结识熊范舆、姚华、刘显治、蹇念益、陈国祥、周恭寿、张协陆、唐桂馨等当时贵阳经世学堂的新式文人,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时事信息以及贵州以外更加广阔的世界。在日本留学期间受熊范舆、蹇念益、陈国祥等人影响,接受“渐进式立宪救国思想”,并与梁启超建立密切联系。

高中进士是熊范舆走出贵州一隅,走向时代政治舞台的第一步,后他作为知名青年与兴义刘氏家族交往,初步构筑了地方性人际网络。此后从贵阳到开封,再到北京,熊范舆的人际网络又上一个台阶,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东渡日本后,创办报纸,议论时政,更让他名动一时,与梁启超、杨度等成为士林风云人物。

在近代,国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贵州虽是偏远的“蛮夷之地”,但却能紧跟历史潮流,在特定的时期发挥自身的作用,助力中国发展与时代变革。熊范舆、戴戡等贵州英杰崛起于西南一隅,时代潮流将他们裹挟其中,他们经历了清末民初文化、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巨变,见证了传统帝制土崩瓦解、现代共和国初创阶段的艰难曲折,在新旧转换时代,带领贵州军民艰难的向前迈出一步又一步,如涓涓细流,汇入近代潮流。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贵州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南京大学、哈佛大学联手绘制 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诞生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7卷 2020年 总目次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