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君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小型私人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是指为了学校教学的需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MOOC资源进行定制,使得课程教学兼具了MOOC和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就是说,SP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小规模学校授课相融合的产物[1]。它使得课程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对于项目的支撑知识,由于其知识点数目多,比较零碎,如果在课堂上讲解,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另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很快掌握,有的学生则需要进行多次学习才能掌握,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些知识点,不能照顾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这些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实践,则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学生有问题可以立即与教师沟通,另一方面,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提供了最大便利。
慕课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尽管目前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校本慕课的建设与应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但总体来说,慕课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摸索与积累经验的阶段。2014—2016年,笔者曾作为“移动软件开发”校本慕课课程建设负责人,带领课程团队完成了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与应用。在此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校本慕课课程建设整体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在进行校本慕课课程资源的建设之前,应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比如以笔者所建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学习者为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而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具象的、动态的过程感兴趣,而对抽象的、纯理论的东西会厌倦[2]。基于此,一般不宜让学生直接去网上学习由本科院校建设的慕课课程,而是由相关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进行开发。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制作学习资源时,应特别注重视频的观赏性,比如设置一个吸引人的引入情境,这样视频一开始就能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教师难以讲清楚的理论用动态的动画来展示,引入作品赏析、同学互评等。
基于校本慕课的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线上阶段依托慕课平台进行,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互不会发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因此必须注重慕课平台的交互性设计,以弥补实际交互的缺失。可以借鉴游戏中的闯关设计理念[3],慕课平台必须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进行完毕,并激发学生继续进行下一步学习的愿望。典型的交互性设计有:教师能够及时向学生推送信息,在教学的关键时间点提醒学生,以防止学生错过一些教学活动安排;将知识点测验题嵌入到相应教学视频中,当学生学习完相关内容后,自动弹出测验题,学生只有通过测验,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功能完备的课程讨论区,一对一在线辅导等。
在基于校本慕课的教学方式中,支撑知识点在慕课平台上在线学习,而项目教学则在课堂中进行。因此,它是一种混合式教学。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就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了,必须制定出能够体现校本慕课学习特点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新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除了依据学生的知识点测验、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体现在学生是否按时间节点要求完成了在线视频学习,在讨论区发起讨论的次数,回复讨论的次数以及回帖质量、获得的点赞次数等;是否对别人提交的作品进行的评价;即使对于知识点测验成绩,还要看是经过几次提交才完全正确。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中。
校本慕课的建设需要经历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慕课平台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准备、课程资源的上线以及课程运行测试,下面分别讨论这4个阶段。
课程平台是课程资源的管理、展示和应用平台。对于校本慕课平台,如果自建的话,则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另外课程建设的周期也会变长。由于各大慕课平台都提供了对SPOC服务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较知名的慕课平台中进行选择。自慕课进入中国以来,慕课平台建设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比较知名的有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开发的“中国大学MOOC”、由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建设的“华文慕课”、清华大学建设的“学堂在线”以及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4]。对课程平台的选择主要从3个方面加以衡量[5]。
(1)教师施教功能操作是否方便、控制功能是否完善;(2)学生学习功能是否简捷、学习过程是否引人入胜;(3)学生学习数据粒度是否足够细,数据分析维度是否全面。
经过权衡,我们选择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校本慕课平台,原因在于其学习流程设计交互性强、细粒度的数据支持与全面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课程资源一般分为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文档、授课PPT、知识点教学视频以及知识点测验题。拓展资源里面包括案例、素材与题库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微课视频的录制,而要录制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微课视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形成支撑知识点。碎片化的原则是碎片化后的每个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的,但同时在整个课程体系又保持某种逻辑上的连续性,比如前一个知识点是后续知识点的基础或者由易到难的顺序。知识点划分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微课视频录制了。视频录制按如下步骤进行。
(1)制作好每个知识点的讲解PPT。(2)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设计。(3)写好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脚本。(4)根据教学设计,使用PPT录屏方式录制讲解视频。(5)根据讲解脚本录制讲解音频。(6)将讲解视频和讲解音频通过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合并。(7)后期加工(镜头切换、特效处理、添加片头片尾等)与视频输出。
基于是软件开发类课程,所以每个视频的时间限制在15 min以内。具体的音视频技术指标应符合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要求。
当课程的主要资源都准备好后,就可以将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资源上传看似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由于资源量较多,上传之前首先需要将资源分门别类整理好,各类资源的名字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命名,理顺各类资源的上传顺序,然后再开始上传。这样可以避免遗漏,减少错误。资源上线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课程平台中课程管理模块的操作。若遇到问题,应该及时联系资源平台技术支持人员,尽力避免由于平台操作问题而导致时间延误甚至返工,这会浪费教师的精力。
图1 校本慕课资源框架
课程资源上线后,有些人认为可以直接进入课程应用,边应用边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改正。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课程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首先进行基本学习功能的测试,测试人员可以先用真实的学生账号进行登录,按照平台的学习流程进行学习,以发现一些阻碍学习进程的严重问题。比如,学生账号是否能够正常登录,学习视频是否能够正常打开并流畅播放,课程的关卡设计是否能够正常执行,练习测验是否能够自动评分并显示成绩等[6]。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打击学生在平台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开始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还是怀有好奇心的,当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网址和操作方式去开始学习时,还没有体会到这种学习模式应有的优势与全新的学习体验,却遇到了不能登录、视频打不开、视频卡顿、回答问题正确却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等问题。从认知规律上讲,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的认可度会大打折扣,为今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校本慕课的应用前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能使同学们形成对SPOC教学模式良好的“第一印象”,切不可不经测试就投入应用,那样会遗患无穷。而后期课程应用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是一些细节问题,它不会阻断学习进程,但会影响学习体验和感受,这些问题可以随着课程的不断应用而逐步得到修正。
一个学校的校本慕课需要有统一的课程平台的支撑,因此校本慕课的建设需要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行为。所以其建设途径一般为:首先由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建设的形式发布申报通知;然后各个二级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申报并提交申报材料;接着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各二级学院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后公布评审结果并给每门立项建设的课程划拨配套经费。之后,课程负责人制定建设计划,编制任务书并提交教务部门;建设期进行到一半时,教务部门会进行中期检查,发现问题并召集课程负责人进行研讨解决,对于政策服务方面的问题,可以协调学校有关部门解决,对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则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培训。建设期结束后,教务部门会组织专家进行课程验收;择期公布验收结果,并对评为优秀的课程颁发证书和奖励金。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慕课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对于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途径。校本慕课作为慕课的一种衍生形式,对于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转换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每一位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校本慕课课程建设这一伟大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来,为我国优质慕课资源的建设增砖添瓦,为更多有学习需求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