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君 以真为怀的艺术人生

2018-10-24 21:22于多杨舒霞
杰出人物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刘海粟昭君真善美

于多 杨舒霞

【人物简介】

刘昭君女士,别名刘爱;曾任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国画导师;现为刘海粟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香港新美术学会副主席,荷梦画会永远荣誉会长。作品曾获1995年亚洲女画家作品展优秀奖,1997年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工笔组优秀奖。出版有《刘昭君画集》《刘昭君美的旋律——清芬四溢》《花雨——刘昭君作品集》《刘昭君捐赠作品集——真善美》等作品。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刘昭君女士在赴港十年之际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展会上,画作标新立異的颜色搭配与我行我素的艺术风格使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讚为与众不同的创新尝试;但画作同样招致老派评论家的指摘,认为这番尝试违逆传统做法。面对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刘昭君女士明白,坚持己见,不被轻率的肯定与否定所左右,才是一名艺术家创作道路上应当保持的姿态。画展上,另一件出乎刘昭君女士意料的事情是,她的画作吸引到了当时已届九十八岁高龄的书画界巨擘,现代傑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的注意。面对画展上趋於两极的评价,刘海粟先生慧眼识英,当即作出了收刘昭君女士为徒的决定。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

在刘海粟先生的女儿刘蟾後来的回忆中,画展当日,刘海粟先生不仅对刘昭君女士别具一格的作品情有独锺,还因评论家施加在她身上的否定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因大胆突破传统作画形式而招致时人围攻的画面。他知道,对自成一派的艺术家来说,这是成长轨跡上的必经之路。也因此,刘海粟先生将蔡元培曾对自己做出的评价,转送给了刘昭君女士。那句话如是说:“强烈的色彩,简练的线条,处处都可以看出画家总是走自己要走的路,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

画展举办於1993年6月,同年8月,刘昭君女士在拜师仪式上,正式被刘海粟先生收为弟子。她收到了老师的一幅题字“真善美”,並被叮嘱“作画要真气流衍,做人要以善为怀,力求十全十美。”这番寄望在往後的日子里成为了刘昭君女士生命中恪守的信条,时时陪伴在她左右。1994年,她随老师前往上海庆祝百岁寿辰;同年下半年,老师仙逝。刘昭君女士就这样成为了刘海粟先生的关门弟子。

与“美术界巨擘关门弟子”这一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昭君女士美术启蒙时期简陋的教育环境。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刘昭君女士正年幼,她终日守在书报摊旁翻阅连环画——她对美术最初的嗜好正是由此而来。“《封神榜》《三门街》《七侠五义》是我最喜欢的题材,有时我会把连环画租回家临摹。”她说,“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使用搪瓷脸盆、搪瓷水瓶,盆底瓶身会有书画做装饰,那个年代,上海一些比较著名的画家都在这些地方作画。年龄大一些後我就对照搪瓷脸盆,将学习深入到了水墨画的领域。这两段经历就是我的美术启蒙,它们是很偶然的,学习过程中的简陋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

就这样,在物资匮乏的遥远过去,一场源自内心冲动的追寻改变了刘昭君女士的人生轨跡。往後多年,或出於机缘巧合,或出於志同道合,她先後师从上海名家胡亚光、钱君陶、申石伽和糜耕云等,後又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幼时对美术原始的热情就在这道百炼成钢的工序中,精益求精並自成一格。

将承接自大师並经自身领悟的知识继续向未来传递,这同样是一名艺术家对待艺术所能作出的贡献之一。如自己的老师们一般,刘昭君女士同样从事教学活动。她在1994年成立荷梦画会,与会者皆是自己的学生。翠羽、荷风、兰馨、秋之乐章……画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专题画展,成员围绕本年度专题,以绘画或工艺美术等载体各抒己见,进行艺术创作。回顾多年来举办的展览,在刘昭君女士看来,定期将分散了的学生们重聚到一起,无疑是一件幸福的工作。她接着补充到,“无垠”被暂定为2019年的专题,它意喻题材的广泛与自由,它也将是荷梦画会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的一道特别纪念。

乐在其中,自成一格

一池半透明的藤黄色荷叶看起来仿佛历经时间的淘洗,褪色成一抹古色古香的背景纹理;一团绛紫色的荷花伴着藤茎曲折的长势,置身画幅中央;叶与花就在色彩的冲突与对比之中,渗透出一股与世无爭的生命力,优雅而澹泊。这幕景象是刘昭君女士画集《真善美》中收录的作品之一。纵观画集整体,画家温柔的线条与大胆的着色,搭配别有心意的水墨破彩,无不宣示着她对表达的追求。在刘昭君女士看来,创新是没有桎梏的,同时也是包容的;传统与现代艺术孰优孰劣之讨论也同样没有答案。“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是可以诞生优秀艺术的土壤。重要的是创作者自身的思索与探讨,而不是一味排斥或推崇其中的某一者。”刘昭君女士说。

顺着这道思路,刘昭君女士认为,“真善美”才是艺术的根基。以“真善美”作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无论它是阳春白雪、雅俗共赏还是下里巴人,都会是具有存在价值的作品。“真善美”,这道承接自老师的、贯穿她一生的箴言,被她通过画集中那些或优雅或热烈的创作,通过绘画的语言与个人的思索,无声描摹。

在刘昭君女士的画集《真善美》之中,收录有如下一段评论:“……她的作品以花卉居多,格调高雅,朝气蓬勃,富有时代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她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她的作品被多个博物馆与美术馆收藏,名声远播海内外。”

而在刘昭君女士自己看来,支撑她“追求热爱与美”的动力,只是自己对艺术的乐在其中罢了。那是一种可以扫清疲劳与倦怠的“乐在其中”,是童年时期对美术的热情的发源地,是青年阶段从事艺术创作时不捨昼夜的驱动力,是对待艺术只有“乐在其中”的纯粹的享受心理。

处事不惊,修身养性

每每见到刘昭君女士,她都衣着得体、精神矍铄,给人一种乾净整洁的优雅气质。但在光彩照人的外表背後,她卻是一名在十五年间先後经历过肠、胃与乳房三场切除手术和四次化疗的癌症病患。多年与疾病的抗爭,她神情中的澹然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久病成良医。”刘昭君女士讲到,“相同的苦痛经历多了,人反而变得从容起来。我上手术台不会感到害怕,手术过後我实在无法忍受时,才会要求医生为我注射止痛液。我的忍耐有时令医生都看不下去,纷纷劝我多注射一点止痛液。但我感觉无所谓。反而,看到电视里一些动人的情节,我会哭得很难过。”

“人总是要走的,医院去得越多,越明白世事难预料这个道理。我看过一些不到十岁的小孩子身患绝症的病例。反思一下,觉得自己已经七十多岁,每一次手术的难关都跨过去了。也就没什麽值得抱怨的了。”刘昭君女士说。

事情一旦发生,那就随它去吧。这是刘昭君女士豁达的人生观。“就医並配合治疗是我能为疾病所做的最大努力,其他的,发生了就发生吧。我是这麽想的。”刘昭君女士说。她也时常会以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告诫他们要处事不惊,事情一旦发生,慌乱与抱怨都於事无补,冷静並尽最大努力,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这就足夠了。

面对艺术,面对疾病,它们自正反两面形成一组对照的镜面,成为刘昭君女士修身养性、並在生命里贯彻“真善美”的見证。如果说生活的珍贵是在疾病的衬託下方变得难能可贵,那麽,从事並坚持自身的热爱,这便是使生活得以继续珍贵下去的机会。

猜你喜欢
刘海粟昭君真善美
昭君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昭君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刘海粟雨中看戏
昭君别院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