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死

2018-10-24 06:16沈淦
新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胡林翼木船死因

沈淦

胡林翼是湘军著名领袖之一,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汪康年是近代著名报刊出版家、政论家。两人都因病去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俩旧疾发作、命归黄泉呢?

《清史稿·胡林翼传》是这样记载的:“闻文宗崩于热河行在,大恸呕血,八月,卒。”文宗就是咸丰帝奕詝(音zhǔ),他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历1861年8月22日)病逝于名为“出巡”、实为逃难的热河,年仅31岁。消息传到武昌时,身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非常悲痛,大口大口地吐血,并于八月二十六日(9月30日)去世,享年50岁。胡林翼谥号“文忠”,世称“胡文忠公”。这倒是名副其实,仅仅从他的直接死因来看,不也足以证明,他对咸丰皇帝、对满清王朝无限忠诚么?

然而,这个记载并不可信。

细读《清史稿·胡林翼传》,你根本找不到咸丰帝对胡林翼有什么特别的“知遇之恩”,这君臣俩甚至连面也没有见过,胡林翼何至于为这个并不出色的皇帝“大恸呕血”,以致丧命?

关于胡林翼的死因,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他看见洋船往来江上迅捷如风,即忿而吐血,不治身亡。唐浩明先生在《曾国藩》三部曲之第二部《野焚》中,对胡林翼之死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虽说是小说家言,却似乎更接近胡氏的真正死因:

两江总督曾国藩攻克安庆后,老朋友胡林翼特意赶来祝贺。两天之后,曾国藩送胡林翼返回武昌。

“一阵江风吹过,胡林翼很觉舒畅。他纵目向东望去,只见江面上一只大木船正鼓满风帆,缓慢地向上游行来。这幅风景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下、浩浩长江之上,极富诗情画意。”,两人一起来到江边码头。

面对着秀美山河,两个老朋友分析形势,对近几年间合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使万里长江永远静谧如画”,充满信心。

可是——

“忽然,一声响亮的汽笛传来,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轮船追风破浪,箭一般地从下游驶来,转眼之间,便将那条木船远远地抛在身后。胡林翼瞪大双眼,不觉看得呆了。猛然,他哇地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出,眼前一黑,从望夫岩上栽倒下来……”

救醒之后,他对曾国藩说:

“你看刚才江上那艘铁舰,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我十条百条木船都不是它的对手呀!”

是的,平定内乱虽有把握,可是,该如何面对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如何面对日益逼近的外侮呢?刚刚驾崩的大行皇帝,不就是被外侮逼出了北京城么?

胡林翼再也没能站起来,乘船返回武昌后,没几天就去世了。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才使他口吐鲜血,溘然而逝。

汪康年字穰卿,浙江杭州人。他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改良派报刊活动家,先后创办《时务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近十种报纸,对中国早期报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一代报王”。汪康年在经营报馆时很注重报纸的成本、利润及广告发行等问题,开创了中国报馆商业化经营的新时代。据汪康年的弟弟汪怡年所编《汪穰卿先生传记·年谱四》所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周后的10月17日,汪康年在《刍言报》头版发表了一篇社论,委婉地告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政府:民军不可轻视,政府必须做些收拾人心的实事,切不可手足无措、乱了方寸;万不能像当年借助洋人镇压太平军那样让外国势力介入,不然后患无穷。这既是《刍言报》的最后一期,也是汪康年的最后一篇政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绝笔了。当然,这篇文章不可能对病入膏肓的满清王朝起什么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耳中听到的,都是老百姓的怨恨之声,眼中看到的,都是执政者的荒唐举措,北京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汪康年只得离开京城,避往天津。他虽说曾经患有“膈疾,时觉心胸间有氣横梗”,可是在天津的这十来天里,旧疾并未发作,他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可是,11月2日,他正在吃晚饭时,北京的朋友托人送来一封密信,告诉他清廷将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汪康年深知,这样一来,军政大权势必落入袁氏手中,便长叹一声说:“当今人们都向往共和、主张共和,然而袁世凯这个人,却是只能成为拿破仑,不能成为华盛顿啊!”说完,饭也不想再吃,就躺到床上去了。半夜里,家人听到呻吟声,到床前一看,人已昏迷,话也说不出来了。家人熬了参汁,汪康年也只能稍微啜一点点,仅能下咽而已,勉强捱到第二天就去世了,享年52岁。

后来的历史果然证明了汪康年的预见:袁世凯要像拿破仑那样做权力无边、父子相传的皇帝,怎么甘愿像华盛顿那样当个任职有期限、权力受制约的总统呢?

两个名人,胡林翼与汪康年,都因忧国忧民而逝,怎不令人扼腕,怎不令人痛惜!

猜你喜欢
胡林翼木船死因
一身正气,万口仁声的胡林翼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做官就是为了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小木船》后传
某肿瘤医院2010-2014年恶性肿瘤患者死因分析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木船友情不等式
木船血战日军巡逻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