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杰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国家、社会和个体三大场域精神追求,包含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清晰理路,对当代大学生意义深重。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面临认识度、认知度、认同度、认可度变化的窘境,需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等四维层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培育对策探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窘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51-02
大学生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受众,有着一定的教育历史。但面对生活环境变化及外界环境冲击,其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日益变化。紧扣这些变化进行现象归纳,并进行对策分析,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跟上时代,增强成效。
一、相关概念浅述
价值,马克思说:“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这种有用性的一般看法,也即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1]。通俗来讲,即主体在评价客观事物或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能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始终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态度、观点和立场。它是社会成员评价是非、辨别美丑的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2],它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十八大报告将其概括为二十四字抽象精神体系,十九大报告也专门对此阐述,证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纳。作为全社会价值取向标准,它对当代大学生观世界、思人生、识善恶、辨美丑、别曲直富有极强的规约和引导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窘境
1.市场经济原则过盛,影响价值观认识度
《荀子·劝学》中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论证了客观环境对主体意志的固有影响性。这种规律同样适用市场经济环境与价值观认知的逻辑关系。首先,自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几十年发展,逐渐确立“优胜劣汰、等价交换”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原则,强调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利益机制,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随着经济范围扩展,这种观念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金钱万能、享乐为先、回报大于付出等价值理念在社会中愈演愈烈,大学生深受影响。不少大学生认为价值观无法使自身现实效益得到满足,不必遵守,导致为人处事过于现实,重视主观物质享受,忽视了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次,社会竞争的激烈、现实的残酷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社会只相信自身实力”使得不少大学生过于注重自身意志,个人伦理观偏向主观化,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保护自身不惜破坏他人和社会利益,割裂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对核心价值观认识程度降低。
2.虚拟空间过度发展,削弱价值观认知度
首先,虚拟空间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但在空间信息多元化环境下,“碎片化”快餐文化、商业推广、娱乐传播等信息随处可见,不少大学生享受其中的直观感官刺激,思想意识出现娱乐化、现实化倾向。相比之下,认为价值观枯燥乏味,接近“假大空”,与自身并无联系或关系不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疲劳感,认知程度不高。其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身份。在虚拟空间环境中,此类群体由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接收者”,可随意接收和支配想要的各种信息。但是,网络不良信息的迸发性趋势,导致色情、赌博、造假诈骗、混淆是非等信息层出不穷,网络垃圾越来越多,媒体传播风险加大。而数字化鸿沟问题导致思政工作者的教育身份被埋没,话语主导权被降低,无法及时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大学生网络主体没有主流价值观和主流信息指正,容易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中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削弱对价值观的认知度。
3.传统文化自信不足,降低价值观认同度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欠缺,存在知识积累亏空现象。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内容和信息越来越多,文化也逐渐沦为消费对象,很少有人再静下心来阅读,系统學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一些大学生文化知识积累量降低,对其缺乏深层次认同,无法提炼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利用。其次,学校和家庭在实施教育时,经常注重学生身体成长、知识技能、学业成绩,忽视了传统德育教育,使其自小就存在价值观缺失的隐患。同时,这种教育现状使得真正想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的学者生存空间艰难,加剧了此番窘境。最后,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不少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尤其像一些诗词歌赋和文言文,晦涩难懂,所以对传统文化历史持否定态度。未对其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凝萃升华,就认为没有外来文化先进,乐忠于说洋文、过洋节、秉承洋价值,并以此为时尚进行炫耀,对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严重不足。
4.西方意识形态侵入,威胁价值观认可度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与全球的联系,但也使国家文化安全遭到威胁。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不平等互动、意识形态单向度渗透态势,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可。首先,在现今社会欲达到扫除中国发展威胁的目的,使用政治和军事途径不合时宜,易转用文化控制掩盖政治阴谋,进行间接思想渗透。如以互访考察、会议交流等形式,或通过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优势,展示意识形态思想、自身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使大学生对其产生心理崇拜,用西方“标准”衡量自身现实,放大当前社会弊端,对其产生不满,从而动摇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其次,利用金钱、收入等手段,诱惑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群体在公共场合发表相关观点言论,一部分国民会受其影响,丧失国情判断力,对中华自信产生怀疑,威胁核心价值观认可度,少数大学生也难以避免。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1.提高主体文化忧患意识,坚定个人思想定力
提高大学生对主体文化的忧患意识,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保证其思想定力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第一,要引导大学生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提高警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正确看待“普世价值”等外来价值的本质,防止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单边输出流向;警醒全球文化多样性及有害文化商品产品带来的负面冲击,防止文化软实力的隐形侵略。第二,要引导他们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当今价值和未来作用,充分认识其先进性和指导性,牢记其所提倡的取向、态度和信念,对社会效益常怀忧患和保护意识。在追求私人价值、争取个体经济利益诉求时,以集体利益稳定和社会良性发展为前提,凡事多思考“做什么、为何做、怎么做”,在考虑自身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后,再认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保证在复杂的发展潮流中旗帜鲜明、立场稳重,坚定个人思想定力。
2.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凝聚合力
第一,创新转变教育形式。教育者不仅要夯实专业基础,更需把价值观教育从传统“单向化”转为“互动化”形式,建立大学生与思政工作者之间的平等互话渠道,使双方乐于交流,进行思想交换,从而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共鸣,使大学生能时刻自我警醒,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第二,科学规划教育内容。要紧跟形势,为教育内容提供事实依据:既要站在大学生个体良性发展的角度,又要注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需求,善于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精华,汲取优秀“价值观营养”,为教育内容注入新鲜血液,避免陈旧保守。第三,提升教育过程趣味性。在贴近主旋律的同时提升教育过程感召力,打破传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教育学、政治学色彩,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化,尊重大学生个体自由性,注重他们对教育环境的需求。同时,运用好语言艺术,如树道德标杆、讲价值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教育过程避免疲劳感。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自我教化,提高社会的凝聚合力。
3.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夯实民族精神动力
“摒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观的根本。在当代坚持这个根本,就要引导大学生发掘其当代价值。第一,要把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平衡,处理好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关系,本着好学、科学、敬仰的态度,多向老祖宗学知识、明哲理,学习讲仁爱、守诚信等价值根基,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汲取其中的价值正气,做好积累。第二,必要的总量积累完成后,要将其内容取长补短、综合分析,系统整理为理论规范,再以其指导实践,常思善念、常行善德、常做善事,使实践更具科学性。第三,大学生要对旧的文化实践方式进行甄别性继承,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对待社会的新变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采取新理念、新办法。要与时俱进,打破历史传统与当代社会的时空壁垒,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挥最大作用,帮助大学生寻找价值坐标,团结民族归属,夯实民族精神动力。
4.激发文化强国创造活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第一,国家继续进行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缩小区域文化发展差异。健全大学生资助制度,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协调同进,避免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分布不均带来的仇富心理,避免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情绪,转而怀疑社会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秩序的同时,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普遍素养,提高整体价值观主动和自信。第二,实行“走出去”战略,提升文化输出力度和输出水平,增加国际影响力。针对文化贸易逆差,要加大承载着价值观的文化商品和产品输出力度,以提高世界性文化市场所占份额。同时,注重文化输出质量,将文化产品中蕴含的价值观进行深入化系统化,如将戏曲、瓷器等现实产品赋予更深的中国价值意义,统一对内宣传和对外交流,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第三,发展科学文化技术,激发大学生文化事业和产业创造激情。充分发挥科学文化技术的育人功能,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造投入,如举办科技报告节、科技人才价值观讲座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坚守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习总书记的“扣子论”阐述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以此为理论支撑,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为基点,进行全新的培育思路和对策探究,方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向前,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琼,马尽举.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2.
[2]吴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11.
[3]習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