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渗透大学生人格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人格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3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人格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人格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合教学资源,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塑造和培育健康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健全人格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2]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渗透大学生人格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则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应取得的学习成果。新时代,人格教育也日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应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大学生人格教育。
立足教学目标,渗透人格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大学生人格教育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将其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识点灌输”和“政治理论宣传”等,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甚至有的教师对大学生人格教育还缺乏正确认识。“有的教师仍然抱守传统教育理念,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人格教育在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方面的功用;有的只管自己讲课,对学生迟到、讲话、曠课、早退等不闻不问;有的认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是不务实的表现,与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等相比是次要的。”[2]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格也日渐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日益显得十分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摒弃自身传统教学观念,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否有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确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促进二者实现和谐发展。只有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新特征、新要求,并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有效渗透大学生人格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其影响下,将一些有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方式融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之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方式。在教学体系中,教学方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可以决定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但随着时代、社会以及大学生群体发生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也日渐凸显。新时代,针对大学生人格变化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期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呈现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期盼,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潜能,在此基础上发扬大学生的个性,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以笔者长期从教经验来而言,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教学方式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围绕爱国、诚信、友爱、责任等主题,组织大学生开展实地人物采访或角色扮演等。诸如此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又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极大热情和浓厚兴趣,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人格教育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践行的自觉性。又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四节个人品德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结合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使教学方式和人格教育相互有效契合,既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学习中养成高尚个人品德的极端重要性,又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自觉践行,做一名个人品德高尚、人格健康的人。
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人格教育
教学内容是指师生双方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它不仅包括“教书”的内容,也包括“育人”的成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人格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多门专科或本科课程组成,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几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充分挖掘,借助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实现其“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促进大学生人格教育。这样既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精准理解,又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给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相关内容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本中相关知识点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等不同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案例教学,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如课堂上笔者播放2013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复旦投毒案”、2004年发生在云南连杀四名舍友的“马加爵案”的视频片段。观看视频后,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同学们根据案件中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各抒己见。通过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到:一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仅仅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学习中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抗挫抗压的心理。即学有一技之长谋生存、遵纪守法不缺德、心理健康經得起挫折,三者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像视频播放案件中的当事人那样可能酿成不可估量的人生悲剧。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不仅使“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通俗易懂,还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又比如,我们身边某某大学生乐观、向上、勤奋、自信,最后考取某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对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励志效果。这些教学内容信手拈来,十分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不仅满足大学生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人格教育,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将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张百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J].教育评论,201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