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丰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科学理论。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要深入推进这个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不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19-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领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科学理论。用这个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和全体人民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概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所以,“概论”课必然成为大学生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主要渠道。本文就“概论”课如何推进这个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提出一些思考。
一、“概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客观必要性
1.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与时俱进地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内容,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在高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能直接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就是“概论”课,而为了及时让大学生们掌握这个科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推进这个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肯定就是要进“概论”课的教材和课堂,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迫切需要。
2.新时代用最新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从年龄来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40岁;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强国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可以肯定地说,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用与当今时代最密切结合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所以推进这个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肯定离不开融入“概论”课的教学中,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它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指导意义等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强有力的人才,这是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二、“概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要措施
1.“进教材”是重要前提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编进“概论”课教材、形成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是“三进”工作的重要前提。据了解,2018年版“马工程”的新编“概论”课教材在2018年4月中旬后才开始发送到全国各高校,也就是说,之前的“概论”课教材内容是相对滞后的。所以,在没有新教材的阶段,“概论”课教师们应该主动将这个科学理论全面地渗透进相应的章节内容里面,明确授课的新的重难点内容。目前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陆续拿到了新编“概论”教材,2018年版新教材变动非常大,教材的主线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主题转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转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中央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新教材大纲授课,才能真正做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2.“进课堂”是主要渠道
众所周知大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的途径是非常多的,但是课堂教学却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地掌握科学理论。因此在“概论”课堂上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将科学理论渗透到大学生心灵、内化为坚定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主要渠道。
首先,充分利用“概论”课新教材,打造让大学生有获得感的“第一课堂”。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贴近社会、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来确保。比如,“概论”课第八章第一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有了新的调整,从1981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不但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明白“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还有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教师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各方面变化的客观实际,通过这些主要依据来阐明“为什么”: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很多领域也在世界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服务贸易总额、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等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就不能够继续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描述我国发展的现状;还有,只讲“物质文化需要”确实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因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提高,对生活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既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高需求,也有民主與法治方面、公平与正义方面、安全方面和环境方面的高需求等;还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此,正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描述。同时,教师要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是没有改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因此必须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再如,“概论”课第十一章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民生话题来开展课堂讨论:结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从日常生活方面谈谈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理解。这样的有吸引力的课堂讨论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通过开展讨论实现了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目的,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培养大学生分析、思考、总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概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民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丰富“第二课堂”。因为从始至终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发展理念,“概论”课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专题社会调查,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考,升华自己的理论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会、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从而利于大学生在参与、观察、体验、反思、探究的过程中真实有效地了解民生问题,真正做到“概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3.“進学生头脑”是最终目的
“进学生头脑”是指,通过“概论”课教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等传授给大学生,从而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这个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能够回答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1]35。因此,“概论”课必须重点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这个科学理论在“进学生头脑”方面多下功夫,把“进学生头脑”当作“概论”课的最终目标。一方面通过“概论”课教学,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让大学生产生共鸣,使大学生在理论中汲取和感悟,从而真正接受科学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成长,从情感上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真正实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三、“概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重要保障
1.加强“概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概论”课教师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概论”课教师理论功底是否深厚、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影响科学理论“三进”的效果。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460因此,“概论”课教师应该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这个科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理论修养,这样才承担起推进科学理论“三进”的重任。
2.强化“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概论”课课堂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听课抬头率、推进这个科学理论“三进”的重要手段。首先,实现形式创新,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宽松环境;其次,实现话语创新,教师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解读有一定深度的科学理论;最后,实现技术创新,教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学会建立、使用在线教学管理平台,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拉近科学理论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科学理论“三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