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2018-10-24 09:25黄梦婷陈铮锐
健康大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黄梦婷 陈铮锐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 ICU 临床治疗效果,为 ARDS 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 2015 至 2017 年 ICU 收治治疗的 71 例 ARDS 患者,随机分为肺内源性组(n=35)、肺外源性组(n=36),均安排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感染预防。对比两组 ARDS 患者的 ICU 入院时间、具体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 ARDS 患者 ICU 住院期间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 ICU 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 1 周死亡率结果对比,肺外源性组优于肺内源性组, P< 005。结论:ARDS 患者死亡率高,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需要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070-01

引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散性肺损伤和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肺部的表现,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ARDS目前仍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相关资料指出,ARDS 死亡率高达 40%以上,根据病因进行 ICU救治,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 ICU 收治抢救治疗的 ARDS 患者,病例选自 2015 年 2 月至 2017 年 2 月,总计 72 例。患者明确诊断 ARDS,ICU 停留时间超过 1h,X 线片为双肺斑片状阴影,根据病因不同进行分组。肺内源性组:35例,男23例,女 12 例;年龄在 46-72 岁,平均(6050±780)岁;肺部感染患者 34 例,误吸患者 1 例。肺外源性组:36 例,男 25 例,女 11 例;年龄在 48-75 岁,平均(6080±850)岁;脓毒症患者 28 例,多发伤、重症胰腺炎患者各 4 例。两组 ARDS 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实验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连接氧源后根据患者具体呼吸情况选择面罩吸氧、气管插管,并进行辅助通气,潮气量以 6-8 ml/kg 为宜,PEEP 以 6-18 cm H2O 2 为宜,气道峰压均值为35 cm H2O。同时,去除患者原发病以及诱因,并进行清创、纠正休克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在为患者执行机械通气时 , 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严密监控 , 将原发病症的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次数、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无创正压通气各项参数。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取仰卧位,可减轻肺部压迫及对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等的影响,密切观察导管是否有移位、脱出、扭曲等问题,应尽量将头、颈以及肩部放置在同一轴线上,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通气质量。同时,去除患者原发病以及诱因,并进行清创、纠正休克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消毒杀菌,防止管道内积水,将管道放置于鼻面罩水平之下,定期清洗以及更换隔尘网。与此同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如口腔护理、病房管理、呼吸道护理及导管护理等,以此增强其抵抗力与免疫力,同时护理操作时,保持轻柔、快速、敏捷,尽量减少患者不适感,同时设置湿化装置。

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二、结论分析

肺内源性组:患者ICU 入住时间均值为(1420±320)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均值为(1290±260)d。肺外源性组:患者 ICU 入住时间均值为(1050±260)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均值为(710±220)d。组间 ICU 入住时间经统计学计算,t=53383,P=00000。组间机械通气时间经统计学计算,t=101332,P=00000。肺外源性组均优于肺内源性组。肺内源性组:患者 1 周死亡 10 例,死亡率 2857%。总死亡 13 例,死亡率3714%。肺外源性组:患者 1 周死亡 3 例,死亡率 833%。总死亡 11 例,死亡率 3055%。组间 1 周死亡率经统计学计算,t=48596,P=00274。组间总死亡率经统计学计算,t=01739,P=06766。患者1周死亡率对比,肺外源性组均优于肺内源性组。

三、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缺氧是该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可对心肌收缩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诱导缺氧性脑病以及肝、肾等脏器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优势,可迅速纠正高碳酸血症与低氧血症。ARDS 发病原因复杂,是肺内、外严重的疾病(常见为创伤、感染、肺挫伤、休克、中毒、误吸等)导致的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多种炎性反应递质有关。ARDS 的病理改变为弥散性肺泡损伤,实质为肺间质水肿,进而发展到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ARDS常采用机械通气方式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经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超过 1 周者行气管切开,通气模式采用 SIMV+PSV+PEEP 模式。Terragni 等研究发现,当气道平台压力控制在28~30cmH 2 O时可明显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肺损伤,设置合适水平的 PEEP 可使塌陷的小气道的肺泡再开放,减少肺内分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和弥散功能。但过高的 PEEP 可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引起肺损伤,PEEP设置以 12~15cmH 2 O较为适宜。允许一定程度 CO 2 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pH725~735),PaCO 2 維持在 60~80mmHg。其他可用通气方式包括俯卧位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液体通气等模式,可用于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

在本组的研究中 , 主要是通过对 ICU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 并对患者的临床体征实施严密监控 , 使患者保持呼吸的畅通 , 在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强化患者呼吸道的护理 , 定期为患者进行有效排痰以及呼吸道清洁等 , 防止患者出现呼吸道堵塞的情况。治疗后 , 肺内、外源性 ARDS 患者在 ICU 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1 周内死亡率方面对比,肺外源性 ARDS 均优于肺内源性ARDS。综上所述,ICU 救治的 ARDS 有较高的死亡率特点,为了提高 ICU 救治效果需要具体分析病因并进行对症、机械通气等针对性治疗。

结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指心源性之外的多种非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度感染、创伤等情况下诱发的综合征,ICU 综合救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另外,患者救治 1 周内也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所以必须强化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向患者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普及、心理疏导以及护理指导,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理突发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廷. 烧创伤相关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临床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

[2]张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胸部CT影像和临床资料对比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3]陈建,庞飞.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0):1679-1683

[4]李恒文.试论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体外膜肺治疗对其预后影响的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5):228-229

[5]李卫.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5):133-134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