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2018-10-24 09:25张海青
健康大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血气指标心肺复苏急诊护理

张海青

【摘要】目的:探究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对血气指标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急诊30min后血气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救30min后PaO2、SaO2水平高于對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身体康复。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血气指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028-01

心脏骤停是由于休克、心肌梗死、药物中毒、器质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停止,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常用急救方法,可有效挽回患者生命,但在临床实际急救过程中,心脏骤停的患者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急救效果[1]。相关研究指出,心肺复苏过程中,实施积极处理与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心肌功能,促进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对血气指标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6岁,平均(4906±641)岁。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3-68岁,平均(4914±652)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书。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遵医嘱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叮嘱其按时休息,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具有内容为:①加强心电监护与循环系统护理:以湿毛巾在患者额头与颈部进行湿敷,调节室内温湿度,需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如出现心律失常,以免再次出现心脏骤停,当出现心律失常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可使用除颤仪,建立静脉通路,保证导管畅通。②呼吸系统护理:插管治疗患者,应将插管固定好,气囊内保证充足气体,根据患者身高与病情差异决定插管深度;气管被切口患者,在呼吸道基础护理上,定期更换气管切口处敷药,2次/d,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③心理护理:护士应积极与患者交流,耐心回答患者疑问,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教授家属心肺复苏知识,指导应对措施,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13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30min血气分析指标,采用Siemens血气分析仪检测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②比较两组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反应迟钝、抽搐、胸部不适、记忆力减退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气分析观察组干预后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可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骤停4min即可发生不可逆伤害,10min则会引起患者反映迟钝、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增加疾病恢复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及预后。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促进机体循环改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挽救濒死的心脑细胞,以免缺血、缺氧而坏死[3]。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的程序化、正规化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使得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存活率大大提高,但临床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大脑、头面部、躯体、四肢及内脏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且心肺复苏操作可导致局部损伤、胸骨疼痛等症状,加之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可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进而可影响心肺毒素的康复[4]。本研究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急诊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避免患者缺血缺氧,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与循环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与心理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与呼吸,掌握瞳孔、意识状态的变化情况,保证静脉导管通畅、呼吸道畅通,改善呼吸功能;患者恢复神智后,常受医院氛围、经济压力、病情的折磨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促进身体康复[5-6]。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患者给予急诊护理可促进血气指标恢复正常,减少心脑细胞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谢海庭,李忠丽,吴多斌,等.重症心肺复苏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指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6):643-647

[2]王晓丽,吴月利,王运平,等.心肺复苏成功后12例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J].武警医学,2017,28(8):849-852

[3]倪焕娟,杨喆.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0):1711-1713

[4]吴玉萍,林小洁,黄海燕.急性心脏骤停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效果[J].广东医学,2017,38(5):811-813

[5]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20

[6]王秀哲,梁继芳,杨晓静,等.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病人脑脊液乳酸及血气分析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704-2705

猜你喜欢
血气指标心肺复苏急诊护理
慢阻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力衰竭的血气指标的差异性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