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南通大学文学院
饮食养生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养生方法,刘占文在《中医养生学》一文中指出:“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传统理论,调整饮食规律,注意饮食禁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苏轼十分注重饮食养生,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养生题材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向读者呈现出食物的可口与美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内涵。
苏轼是一位注重生活品质的养生专家,但他并不一味以追求名贵稀有的食材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而是侧重于对食物自然本味的追求,喜食天然食物,且苏轼在饮食诗歌中涉及的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物,并非罕见之物。如《春菜》一诗: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鲙 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枋发脱。
据笔者统计,在《春菜》一诗中,苏轼共提到九种蔬菜,它们分别是:蔓菁、韭芽、荠菜、青蒿、茵陈、甘菊、波棱、菘、葛。可见,苏轼在《春菜》一诗中所描写的植物大部分均是日常生活中极易觅得的蔬菜,有些甚至还是极为稀松平常的野菜,在路边或田野中就可以采摘。此外,这些蔬菜还是纯天然植物,一经采摘便可食用,十分新鲜。
苏轼在饮食养生时,往往会入乡随俗,在食物原产地就地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由于官职变更或遭受贬谪等原因,苏轼常年在外奔波,在多个城市均有生活的经历。苏轼每到一个城市便会食用当地的特色食品。惠州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盛产荔支与槟榔。在贬谪惠州时期,苏轼便将这些惠州的特色水果写入诗中,创作了《咏槟榔》《食槟榔》《食荔支》《食荔支二首,并引》等诗。据王文诰《苏轼诗集》可知苏轼创作《食荔支》与《食槟榔》这两首诗的地点均为惠州。惠州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潮湿闷热,人久居于此便极易患病,得瘴病者轻则身体不适,头痛呕吐,重则昏迷死亡。古人认为,食用槟榔能够对瘴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岭外代答校注》曰:“槟榔生海南黎峒,亦产交址……悉下气药也。”这说明槟榔除了可作为一种可口的水果被食用外,还能够作为药物以抵御瘴气。
由苏轼《食槟榔》一诗中“荫此九月暑”一句可知,苏轼创作此诗的季节为暑天,正值气候炎热潮湿之际,又由“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一句可知,苏轼也饱受瘴病的困扰,因此他便采用食用槟榔的饮食养生法来治疗瘴病。在这首诗苏轼中就写道槟榔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御瘴气: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此外,苏轼还有一首《咏槟榔》,其中也写道槟榔能够消除人体内的瘴气:“可疗饥怀香自吐,能消瘴疠暖如薰。”
惠州因气候湿热,容易使人体内湿气过重,引发疾病,又恰恰因湿热的气候而适宜槟榔的生长。尽管被瘴病所扰,苏轼却不寻求药物,依靠药物的作用治疗疾病,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天然水果——槟榔来抵御瘴气,可见苏轼十分注重天然饮食的养生作用,且能够将地方饮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养生实践中,追求养生自然化。
苏轼不仅不在意食物的名贵与否,而且还倡导朴素简易的食物烹调之法。苏轼能运用十分简易的工序烹调出食物的精髓所在,口感与营养兼得,尽显食物原汁原味的自然本色。
苏轼曾作《豆粥》一诗,顾名思义,豆粥即将豆子和大米一起熬制煮成的粥。苏轼的豆粥用料简单,易于烹饪,“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由此句可知苏轼熬煮豆粥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制作豆粥的厨具十分简易,地碓和沙罐即可,均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厨具。豆粥的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只有舂和煮这两个工序,简单易操作。尽管豆粥如此平凡,但却有不可忽视的养生价值。《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载:“黑豆粥方,治水气,利小便,除浮肿。”《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载:“赤小豆,味甘咸,平冷无毒,下水肿,排脓血。”这两例说明豆类有排毒消肿的功效。又《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五载:“右二味(黄连、干姜),和鸡子七枚,令熟并捻作丸,煮赤豆作浆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饮豆浆粥一方,以水七升煮,二升分服,忌猪肉冷水。”说明将红豆熬成粥还可配合其他药材,作为药方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
苏轼在烹饪其他菜肴时工序同样简易,如《玉糁羹》《棕笋》《秋韶州煮蔓菁芦菔羹》等诗便体现了苏轼饮食养生遵循朴素简易的原则。
尽管苏轼通常选取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得的普通食物来养生,但是通过精心的烹饪,这些平凡的食物便以诱人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色、香、味俱全,苏轼在饮食诗歌中也十分擅长并注重描写食物的色、香、味。
苏轼曾在被流放海南时期以《玉糁羹》为题创作了一首小诗。创作此诗时,苏轼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辛。为了使千篇一律的食谱有点新花样,苏过精心烹制了玉糁羹作为主食,别出心裁。苏轼品尝后,甚是欣喜,不仅为玉糁的色、香、味所折服,更是被苏过的孝心深深触动了内心,特意为此作诗一首,并作序曰:“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苏轼在诗中形容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龙涎香又名灰琥珀,闻之甘甜独特,品之似牛乳香醇清淡。“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此处“金齑脍”指鲈鱼脍,乃东南佳味。鲈鱼脍乃吴郡名菜,鲜嫩味美,但在东坡的心中,用料极简,做工简易的玉糁羹比金齑玉脍还要可口,可见在苏轼心中凝结了浓浓亲情的玉糁羹乃人间第一美味。味美之余,玉糁羹的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其营养价值主要得益于其中的山药,元人王好古《汤液本草》载:“山药,气温,味甘平,无毒”,并对其功效作了简要说明:“主补中益气,除热强阴,主头面游风,头晕眼眩……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玉糁羹用料极简,味美色绝,性温除热,乃一日常养生佳品。
此外,苏轼也喜爱品尝水果,水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荔支鲜美多汁,香甜可口,苏轼也在诗中将荔支的鲜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诗中写道:“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赪虬珠”,喻荔支。赪,即红色,指荔支的外壳呈鲜红色;珠,指剥开荔支红色的外壳后露出的雪白色果肉,晶莹剔透,似白色珍珠一般。这一句诗以视觉的角度,从颜色入笔,写出了荔支鲜嫩欲滴的特点。苏轼还认为用荔支搭配桂酒一起饮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并给本诗自注云:“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此。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全诗从色、香、味三个角度描绘荔支,多角度地将荔支的美感呈现给读者。当然,荔支不光能给人以绝佳的味觉享受,还有一定的养生作用。据《本草纲目》载:“荔支,实,甘、平、无毒;核,甘、温、涩、无毒。”还可入药,治疗疾病。
田慧玲在《苏轼与中国养生文化》一文中写道:“对于食材的选择,苏轼不避荤素,主张杂食,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据此可知,苏轼饮食品种丰富多样,对日常饮食的搭配十分讲究,注重营养的全面与均衡。
由上文可知,苏轼饮食养生诗歌涉及的食物有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这几大类。以上类别的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均有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如豆粥及羹类均属于五谷杂粮,刘菊英在《五谷杂粮是最好的补药》一文中写道:“说到进补,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补药、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我们平常吃的五谷杂粮也算不错的“补药”。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可见,五谷杂粮有滋补养生的功效。笔者于前文已提到苏轼在《春菜》中描写过的九种蔬菜。众所周知,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现以春菜中的蔬菜为例来简要说明蔬菜的养生价值:荠菜,被称为“菜中甘草”,《本草纲目》载:“荠菜,甘、温、无毒。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菠菜,甘、冷、滑、无毒。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苏诗补注》卷十六载:“茵陈,蒿类也。经冬不死。”民间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曰:“葛根,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通过以上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每种蔬菜均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因此常常食用不同品种的蔬菜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在人体生病时当成中药治疗疾病。
苏轼在饮食中践行荤素搭配这一原则,除蔬果类素食,苏轼在养生题材诗歌中还涉及对荤菜的描写,如上文提到的《渼陂鱼》,渼陂鱼鱼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多食能健脑,补钙,降脂,还有治痔的功效,陕西《户县志》记载:“元代以后,以陂鱼可治痔,游兵决陂取之,陂逐废,其地皆为水田。”另苏轼在《春菜》一诗中也提到了一种鱼类——翘嘴鲌鱼。诗曰:“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此处“白鱼”即翘嘴鲌鱼,苏轼用蒸煮的方式将荠菜和白鱼一起烹饪,其肉白嫩细腻,滑而不腥,再配以青蒿饼食用,荤素搭配,达到调和口感与均衡营养的作用。
苏轼日常饮食养生秉持简约朴素的原则,用最简单的原料及工艺制作出原汁原味的美食,且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正如晏建怀在《宋朝士大夫的异秉》一文中所总结的那样:“用料不奢,加工不繁,粗中有细,化俗为雅,是苏东坡制作和享受美食的基本原则,这种平凡中见奇崛的美食原则,才是真正的美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