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梦,马晓冬
(1.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 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000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国城乡关系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乡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均发生了快速演化[1].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2].然而在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暴露出来形形色色的人口、经济、土地与环境问题,如空心村[3]、农村土地流转[4]及城乡资源与环境问题[5]等,阻碍了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系统探究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模式及形成机制,对确定区域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地域类型、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提出区域转型思路及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T.G.Mcgee在1980年便开始研究东亚地区的城乡转型,并对中国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中国人口规模、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及制度对城乡转型的影响[6].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距[7,8]、城镇化[9,10]、城乡一体化[11,12]等主题,而鲜有人研究城乡转型发展.近年来,国内有关城乡转型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发展转型的问题、对策研究[1,13]及类型[14]的划分等;研究方法倚重于运用耦合协调度[15]、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16]测度转型程度的类型及其发展机制;研究尺度上,学者多基于国家、城市群、省域[14-19]等层面对城乡发展转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综上所述,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研究多基于宏观尺度,对市域、县域等微观尺度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地域类型概括分析有待深入.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城乡转型发展进程快速推进.但由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及政策等条件差异,导致其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地域类型进行研究,能客观反映出不同时空条件下江苏城乡转型发展的差异性,进而提出城乡转型的路径,为新时期江苏城乡转型发展提供新决策.
本研究遵循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根据城乡转型发展的内涵,参照他人研究成果[19-21],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公共服务及资源环境4个方面,共选取1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旨在探讨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域类型.研究选取2005-2015年11个时间节点的数据对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6-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由于部分年份少量数据有所缺失,采用江苏各市统计公报数据或年鉴相邻年份数据替代.
表1 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注:权重1为2005年各市指标权重,权重2为2010年各市指标权重,权重3为2015年各市指标权重
现就部分指标做如下说明:
(1)经济发展.反映城乡转型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工业发展程度以评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水平.
(2)社会政策.从文化和政策两个角度,以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来反映城乡文化转型,“财政支农”评价政府政策对城乡转型的影响.
(3)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同城乡转型发展密切相关,从交通、通信、卫生及教育4个方面各选取指标来评价城乡公共服务转型.
(4)资源环境.环境是城乡转型发展的基本因素,健康的转型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研究选取万元GDP综合能耗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来反映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
研究主要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分析法、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通过熵值法计算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以测算各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采用变异系数揭示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区域差异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主要用于检测研究单元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1)熵值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在总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赋权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权重系数的准确、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运用层次分析法、Delphi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较强地反应了决策者的主观意向或评价,所以为了尽量减少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值法[22]对各指标进行附权.
(2)变异系数分析法
采用变异系数[23]测度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刻画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动态差异,变异系数和变异程度呈正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
(3)空间自相关
①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来衡量研究区域的空间关联程度,以此有效展现出该变量在样本区域空间内的内在时空演变规律,而并非是无序随机分布,其公式为[24]:
(2)
(3)
式中:E(I)和Var(I)分别表示I的数学期望与方差,根据Z值可以判断I的某一显著水平,Z值显著表示出现显著聚类,Z值不显著表示不存在显著聚类.
②局部Gi*指数
采用Getis-OrdGi*指数探究不同样本区域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和研究时间内城乡转型转型速度高低值的空间分布,反映城乡转型发展的热点区(高值集聚)和冷点区(低值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计算公式如下[26]:
(4)
式中:n表示研究单元的个数;xj为各个样本区域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得分;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图1 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变化趋势Fig.1 The change of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05-2015
研究基于熵值法计算得出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得分,采用变异系数刻画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由0.150增长到0.878,年均增长率14.6%.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侧改革政策深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都为加快推进城乡转型发展提供了帮助.(2)2005-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的变异系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江苏省各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动态差异越小,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8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呈快速上升趋势,变异系数急剧波动下降.2005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我国制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以期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转型发展缓慢提速,城乡转型发展差距开始缩小.2008-2011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波动上升,变异系数趋于稳定,先升后降,变化不大.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江苏省政府选定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带动了全省的城乡转型发展.2011-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加速上升,变异系数波动下降,但相比第一阶段变化较弱.此阶段正值“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城乡社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关注民生幸福,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转型健康稳步发展.
对2005、2010、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Arcgis10.3软件计算得出Moran’s I指数(表2).2005、2010、2015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2005和2010年Z(I)值在0.01水平上统计显著且为正,2015年Z(I)值在0.05水平上统计显著且为正,表明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Moran’s I值先由2005年的0.342升到2010年的0.573,后又降至2015年的0.295,表明空间集聚现象先强后弱,其中2015年的空间集聚现象最弱.
表2 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全局Moran’s I指数
注:***表示0.01的显著度;**表示0.05的显著度;*表示0.1的显著度.
运用ArcGIS Getis-OrdGi*指数,探索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江苏省分为高水平转型区、较高水平转型区、较低水平转型区、低水平转型区(图2).
图2 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Fig.2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05-2015
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高(低)的地级市呈现明显集聚分布态势,苏南、苏中、苏北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大致呈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①2005年,常州、无锡、苏州及南通市属于高水平转型区,即自身转型水平高,周边区域转型水平也相对较高的地区.到了2010年,该类型的分布在数量上没有变化,新增镇江市,南通市转为较高水平转型区,空间上更倾向于集中在苏南地区.2015年,高水平转型区整体向江苏东南部偏移,区位上更依赖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镇江市重归较高水平转型区,常州、无锡、苏州市成为典型的高水平转型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后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得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苏锡常凭借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并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布局.②苏北的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则属于低水平转型区,即自身与周边区域转型水平都较低.2010年,低水平转型区扩大,新增徐州市,全面覆盖苏北五市.2015年,只有宿迁市是低水平转型区,苏北其他四市均转为较低水平转型区,冷点集聚趋势更强.对于苏北地区来说,尽管其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但其经济基础在江苏相对薄弱,可获得的经济投入少,导致城市带动能力弱,农村各项发展落后,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低.③转型异常区包括较高水平转型区和较低水平转型区,较高水平转型区即自身转型水平高,周边地区转型水平低,较低水平转型区即自身转型水平很低,周边地区转型水平高.2005-2010年转型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及苏南发展略薄弱的地区,2010-2015年扩增苏北大部分地区.具体来说,2005年,较低水平转型区主要分布在徐州、扬州及泰州市,分布地区较为分散.而到了2010年,随着徐州市转为低水平转型区,较低水平转型区只剩下扬州市和泰州市,深处江苏中部内陆.2015年,较低水平转型区向苏北扩展,徐州又重归较低水平转型区,新增连云港、淮安及盐城市.对于较高水平转型区来说,2005年,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西南部,主要有南京及镇江市.2010年,较高水平转型区分散在高水平转型区东西两侧,主要有南京及南通市.到了2015年,则有半包围高水平转型区趋势,主要包括南京、镇江及南通市.总体而言,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已愈加凸显,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为反映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测算江苏各市2005-2015年间的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变化率,并计算相应的Getis-OrdGi*指数,将江苏省划分为快速转型区、较快转型区、较慢转型区、慢速转型区(图3).
图3 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变化速度的空间分异Fig.3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hange spee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05-2015
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变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尤其体现在快速转型区和慢速转型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快速转型区以连云港、宿迁两个苏北城市较为典型,近十年,此区域展现出强劲的城乡转型发展势头,城乡转型发展的速度年变化明显.而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及南通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中高水平或高水平,城乡转型发展的速度年变化微弱,成为城乡转型发展变化的冷点区.受上海中心辐射范围的影响,变化速度不显著地区主要是南京等发展相对薄弱的苏南城市,扬州、泰州等典型的苏中过渡地带及徐州、淮安、盐城等苏北城市.总体而言,尽管苏北及苏中大部分地区拥有较快的转型发展速度,但苏南仍是江苏城乡转型发展高水平的热点集聚地区,仍需其发挥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强大的带动作用,以缩小江苏城乡转型发展的差距.
为了明晰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地域类型分异,本研究综合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空间分异特征,依据研究区域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及2005-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变化率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地域类型概括为五种类型(表3).并结合各类型分布特征、实地情况及政府相关发展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优势、限制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表3 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地域类型
高水平稳定型的地级市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苏锡常地区的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一直位于江苏省前列,且转型速度慢,其中苏州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最高(0.68),转型发展速度最慢且为负值(-0.11).改革开放以来,此地区大力兴办乡镇工业,全面推行工农协调、城乡协调的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城乡经济转型.近些年,苏锡常地区更加注重城乡社会、文化转型,追求转型质量大过追求转型速度,故城乡转型发展速度放缓.该类型地区持续深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探索农业发展新道路,不断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部署城乡转型发展工作,完成理想的城乡关系演化,苏锡常地区在保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演化过程的质量.应持续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保障资源共享机制,注重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使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进行.
较高水平较稳定型主要包括镇江、南通及南京市.这些地区凭借紧邻苏锡常的地理优势,获得其资金、管理及技术等的支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较高,且速度较慢,城乡关系基本处于城乡协调的状态.南京市是江苏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产业的转型发展为支撑,在不同阶段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推动南京城乡转型持续健康发展.早期,南京主要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是江苏主要重工业城市.现在,南京以创新驱动为立足点,聚焦高科技产业,注重发展第三产业,追求绿色发展.总的来看,苏南城市及南通市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城乡转型发展,转型速度较慢,更加注重转型的质量.江苏省的人口和产业主要聚集在沿长江一带,资源和人口的集中使得沿江地区城乡转型发展加速,同时也加大了各市转型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因而要推进苏中、苏南和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高,同时推动中心城镇建设,发挥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继续提升农业旅游等农业新兴业态层次,扩大规模,提升发展速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较低水平较稳定型的数量最少,只有泰州市.泰州市处于江苏中部过渡地带,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在全省属中等水平(0.42),略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0.44).相比较苏南而言,其受上海的中心辐射作用影响弱,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欠完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城乡转型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上,工业和农业并重发展,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发展优势.公共服务方面,教育、文化、医疗等能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求,质量仍需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继续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要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就创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经济发达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就其地理位置而言,泰州市在江苏省南北城乡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承接过渡作用,应继续加强同苏南地区的经济交流,吸引投资,同时接纳苏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缩小江苏城乡转型发展差距.
较低水平轻微波动型主要包括徐州、淮安、盐城及扬州市.徐州市作为江苏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其转型压力远超过江苏其它地级市.淮安及盐城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均落后于江苏平均水平(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为0.35、0.34,均低于平均水平0.44),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的提升难度加剧.扬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乡转型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农村和城市的转型发展进程失衡.总的来看,此类型涵盖地区同苏南相比,大城市数量不足,缺乏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且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没有突出的优势条件,综合竞争力较弱,在城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城乡关系仍处于欠协调阶段.所以,需加大经济投入,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人口从事非农生产,提高城镇化水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着力发展沿东陇海城镇轴,充分发挥徐州都市圈在推进城乡转型进程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推进.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活跃当地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乡村就地城市化.
低水平剧烈波动型以连云港和宿迁市最为典型,其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平均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实施,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及城乡之间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城乡转型速度加快,城乡发展差距增大,城乡分割明显,城乡关系失调.连云港市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诸多经济指标相对滞后且产业特色不突出,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临港产业发展缓慢.但连云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交汇枢纽,其发展速度较为可观.宿迁市处于苏北地区,同江苏省的几条战略发展带的联系薄弱,城乡转型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江苏的末游.但近几年来,宿迁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速度保持领先,三次产业占比由2010年17.6∶45.0∶37.4调整到12.3∶48.5∶39.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电子商务业加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迅速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倡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渠道.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本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乡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分析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域类型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在时序演化特征上,2005-2015年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趋势,区域差异波动减小.2005-2008年,城乡转型速度较快,区域差异较大.2008-2011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值波动上升,城乡转型差异趋于稳定,先小后大.2011-2015年,城乡转型速度加快,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在空间分异特征上,江苏省城乡转型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且空间集聚现象先强后弱.城乡转型发展水平高(低)的地级市呈现明显集聚分布态势,苏南、苏中、苏北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大致呈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城乡转型发展变化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变化速度热点区以连云港、宿迁两个苏北城市较为典型,镇江、南通、常州、无锡和苏州城乡转型发展的速度年变化微弱,成为城乡转型发展变化的冷点区.
(3)综合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及2005-2015年城乡转型发展水平变化率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较稳定型、较低水平较稳定型、较低水平轻微波动型及低水平剧烈波动型5种类型,其中苏南地区及南通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慢,而苏北地区及大部分苏中城市城乡转型发展水平较低、速度较快,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类型分析其发展特征及并提出转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