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项目设计解析

2018-10-24 09:11
山西建筑 2018年27期
关键词:管理站建筑面积太原市

张 鹏

(山西晋设拓凡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1 项目概况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项目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上庄路东侧,上庄北街北侧,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病康宁医院西侧。基地地处太原市区西侧,基地南侧规划上庄北街,规划道路宽度30 m,北侧有规划道路,规划道路宽度30 m。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救助楼、综合服务楼、食堂、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及后勤保障等功能。总用地面积28 934.3 m2,净用地面积20 000 m2,总建筑面积32 400 m2,地上建筑面积26 000 m2,地下建筑面积6 400 m2,建筑高度59.55 m2,容积率1.30,建筑密度26.6%,绿地率35%,床位800张,见图1。

2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关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实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与救助管理站设施相对分开,机构绝对分开,确保儿童和未成年人分开救助,避免交叉‘感染’。地市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级市必须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在中心内的生活、教育、心理、行为矫正顺利开展,使流浪未成年人员在中心内健康成长”。故此在太原市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社会救助发展业的必然。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受助人员房间太少,宿舍拥挤,求助人员多,床位少,许多人得不到良好救助,更无条件在宿舍区内安排医务、隔离、观察区。救助服务对象属高危人群,这部分人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各传染病时有发生,职工及受助人员的健康很难保障。受此环境的影响,受助未成年人的教育、心理、行为矫治受到限制。由于没有必需的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和活动场地,只能是成年受助人员和未成年受助人员一起在院内组织活动,不仅管理难度加大,而且“交叉感染”情况很难避免。为此,建立必要的救助场所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对于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开展,对于解决太原市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是非常必要的。

3 建设目标、建设规模确定

3.1 项目建设目标

针对目前太原市救助管理站的现状,为进一步解决太原市流浪乞讨人员、流浪未成年人及妇女家庭暴力的问题,经过多方考察,反复比选论证后,决定在太原市万柏林区上庄路东侧,上庄北街北侧,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病康宁医院西侧选址建设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项目。本地块总用地面积为28 934.3 m2,净用地面积为20 000 m2。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太原市流浪乞讨人员、流浪未成年人及妇女家庭暴力的问题。

3.2 项目建设规模确定

因太原市救助站年救助量在10 000人左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规定,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应按照国家一级救助站设计。

太原市救助站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在11 000余人左右,因此流浪乞讨人员床位数应为300张床位。根据太原市流动人口数量统计,现流动人口数量为100多万人,且随着太原市城市发展的需求,流动人口数量会逐年递增,太原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床位数应为300张。根据调查摸底,太原市有因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孤残失依等困境儿童约4 000人,这些人群中部分需要按照寄宿制考虑,部分按照走读制考虑。从保护儿童的基本权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寄宿制人群按照摸底总人数5%考虑,拟建200床困境儿童救助床位;走读制人群按照摸底总人数10%考虑,拟考虑人数为400人。太原市救助站新站拟建800床,其中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区为300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区为300床,困境儿童救助及教育为200床(另需考虑走读制困境儿童为400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建筑面积为300×25=7 500 m2,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建筑面积为300×30=9 000 m2,困境儿童救助及教育建筑面积应为200×30+400×8=9 200 m2。

综上所述,太原市救助站新站建筑面积为25 700 m2,从长远发展考虑,因本地块场地较紧张,无太大扩建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增加部分建筑面积以保障长远的发展需求,因此建议建筑面积为26 000 m2。

4 项目实施条件

4.1 气象条件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腹部,太原盆地北端,在东经111°~113°09′,北纬37°37′~38°25′之间,市区坐落于海拔800 m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因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较高,境内地势起伏,四周群山阻隔,故形成了有别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夏秋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多风。其主要气象指标如下: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6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1 ℃,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3.3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8 ℃,绝对最高温度38.4 ℃,绝对最低温度-24.6 ℃,平均年降雨量456.8 mm,日最大降雨量183.5 mm,全年主导风向N NW,夏季主导风向C19N8NW8,冬季主导风向C24N9NW9,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0%,平均气压926.8 MPa,全年无霜期188 d,日平均气温不大于5 ℃的天数138 d,冻土深度74 cm,基本雪压220 N/m2,基本风压300 N/m2,平均风速2.2 m/s,最大风速25 m/s,全年日照时数2 576 h,地震设防烈度8度。

4.2 工程地质条件

1)场地地形、地貌。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平均海拔约800 m,太原盆地构成一个由汾河及其支流堆积而成的广阔冲积、洪积平原,黄土台地区、黄土丘陵区、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冲洪积平原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堆积区。

2)地层结构。

太原地区处于断陷盆、第四系全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地层结构较为复杂。

3)场地水文条件。

拟建场地地表潜水约-6.0 m。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影响,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4)抗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知,太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基础形式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基础及柱下条形基础。

4.3 公共设施条件

用地北侧及南侧规划道路尚未实施,部分市政配套设施不是很完备。在未接通市政管网期间,采取过渡期应对措施。

供热:过渡期在院区内自建锅炉房一座,满足冬季供暖,热水供应要求。后期接入市政管网后,采暖热源来自地块内城市集中供热热交换站。

供电:过渡期由王家庄村委会临时供应。后期接入市政管网后,由附近变电站不同母线段引来两路10 kV电源,采用YJV(10 kV)电缆埋地敷设至地下1层一座10 kV变配电室内。

燃气:过渡期在食堂内自备液化气瓶,满足食堂造饭需求。后期接入市政管网后,气源由太原市燃气管网提供,由附近中压燃气管线接入室外调压柜。

给水:过渡期由王家庄村委会临时供应。后期接入市政管网后,生活给水系统低区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高区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叠压供水。

污水和垃圾条件:生活废水与生活污水合流排出,生活污水靠重力由管道排出,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5 指导思想

1)依托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布局。

根据太原市万柏林片区总体规划,分析周边环境及自身用地特点,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2)明确功能分区,创造宜人空间。

规划要求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合理便捷,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宜人的生活、办公空间。

3)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环境品质。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及外部空间环境品质。

6 建筑设计

6.1 总平面设计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地点位于万柏林区上庄路东侧,上庄北街北侧,与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病康宁医院毗邻设计。因两地块毗邻设计,因此在规划布局中统一考虑,既能保证各自功能的独立性,又使其空间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规划方案将用地由南向北分为两个区域,南侧区域为综合服务楼、食堂、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及后勤保障等功能。这些配套附属用房呈围合院落式布局形式。北侧区域新建的15层综合救助楼。整体布局设计两个出入口,南侧区域为办公主入口,北侧区域为儿童救助主入口。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引入中心绿地体系,将太原市救助管理站与太原市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中心景观带公用,景观区域可分可和,同时在场地内部设置独立的景观区域。中心绿地体系以及内外环路构成,流线明晰互不干扰。

6.2 主要建筑平面功能设计

建筑平面布局以组团院落空间为主,通过封闭廊将各个功能贯穿,使建筑功能有延续性,更能创造更多交流和共享的空间场所。本方案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2 4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 000 m2,地下建筑面积6 400 m2。

建筑形式以4层裙房加15层主楼形式布局,1层层高为4.5 m,2层~15层层高为3.9 m。

6.3 立面设计

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中,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营造了大气、宁静的建筑形象,同时又体现出简洁精致的现代美感,使整个建筑现代亲和、环境雅致。设计中兼顾两个主体单体立面的协调性,两个单体建筑设计统一的建筑立面风格,立面设计以竖向条为基本要素,主楼部分局部穿插部分横向条窗,使得两个主楼使空间上有延续性。立面材质以白色石材加灰色涂料为主,裙房局部采用砖红色陶土板,打破传统医院以及救护中心冷漠的形象。

6.4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中打破两个地块之间明确的界限,设计两个场地共用的中心景观区,在中心景观区内设计不规则的景观步道,将中心景观区及两个建筑连接起来。在各自场地内部分设独立的组团景观区,在形式上与中心景观带呼应。在建筑共享区域的屋顶增设局部屋顶绿化,丰富了绿化空间的层次,增加了人员停留及沟通的场所。

7 结语

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国家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关怀和爱护。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新站建设完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太原市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推进太原市救助管理事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管理站建筑面积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房屋建筑面积测量研究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宿迁市救助管理站:小团队如何撬动大社会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多个“第一”背后的秘密
建筑面积计算的改进思考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托起救助之责 谱写青春赞歌——记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许帅
浅析如何提高房产测绘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