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毅
腹部手术患者体温往往由于手术操作、冲洗液温度、保温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波动较大[1,2]。 在传统保温措施中,多采用电加热保温毯以及纯棉线毯覆盖患者躯干以及四肢部位,实际保温效果并不显著[3]。复合保温措施是在使用电热毯基础上,加温冲洗液与静脉输液,通过对流或传导方式直接将热能传给机体[4],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调取 2015年 8月—2017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28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资料,回顾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复合保温措施用于患者体温控制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调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28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40例。对照组中男75例,女65例;年龄 42~65岁,平均(50.17±6.25)岁;手术时长155~232 min,平均 (192.32±42.03) min;体重 42~95 kg,平均(67.43±10.42) kg。观察组140例中,男73例,女67例;年龄43~68岁,平均(56.43±6.05)岁;手术时间 156~242 min,平均(201±40.03)min;体重 45~96 kg,平均(65.43±10.23)kg。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42岁≥年龄≤68岁,40 kg≥体质量≤100 kg,150 min≥手术时间≤250 min,性别无限制;(2)采取静脉、吸入联合全麻方式患者;(3)诊治档案资料齐全且存档;(4)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心脏、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损伤者;(2)术前因口服药剂等因素体温不稳定患者;(3)手术禁忌或体质不耐受患者;(4)术中出现大出血等并发症患者;(5)精神疾病,意识无法自主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保温措施,在术前,科室温度调到23℃左右,在手术过程中,用电加热温毯以及纯棉线毯覆盖患者躯干以及四肢部位[5]。观察组在对照组措施基础上,采取复合保温措施,将循环水毯放置在患者身下,37.5℃≥温度≤39.5℃;将冲洗液与静脉输液加温,温度控制在37.5℃左右;紧密监测患者体温状况,一旦体温<36℃,冲洗液与静脉输液可加温到40℃左右[6]。
1.3 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术前、麻醉后、术中30min、术中60 min、术中120 min、术后6次时段温度;寒战与麻醉苏醒时间;术前、术中60 min、术后循环系统以及凝血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采取方差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6时段体温情况对比 两组术前与麻醉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30 min、60 min、120 min以及术后患者温度稳定性控制较优(P<0.05)。见表1。
2.2 两组寒战与麻醉苏醒时间指标对比 观察组寒战发生率与麻醉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6时段体温情况对比(x±s,℃)
2.3 两组循环系统情况对比 两组比较,术前HR、DBP、S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60 min、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2.4 两组凝血功能情况对比 两组相较而言,术前PT、Fbg、APTT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60 min、术后观察组PT、Fbg、APTT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4。
表2 两组患者寒战与麻醉苏醒时间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循环系统情况对比
表4 两组凝血功能情况对比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通常会要求患者保持一定的低体温,用以增强患者耐受性,降低器官耗氧量以及改善心功能,但是若体温长期过低也会增加手术风险[7]。据相关研究表明,若患者体温长时间<36℃,患者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多,凝血功能、循环系统也会遭到损伤。尤其是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体腔长期开放,手术出血创伤大,冲洗液与静脉溶液过低,再加之麻醉抑制性,对患者体温恒定护理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8]。
在传统保温措施中,多采用电加热温毯以及纯棉线毯覆盖患者躯干以及四肢部位,但是这些热量是主要集中在患者背部,但是患者背部血管长期处于受压状态,血流速度较慢,降低了热量的传递,尤其是对腹腔内部脏器热量的传导[9]。复合保温措施是使用电热毯基础上,加温冲洗液与静脉输液,可以通过对流或传导方式直接将热能传给机体,与传统保温措施相比,体温调控临床效果更为明显[10]。
该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临床中,实施复合保温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核心体温,促进药物降解,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同时加强心肌能量细胞代谢,促进循环系统恢复,保持良好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因此,可以大力实践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