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翠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据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1]。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再次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并强调“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2]。为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高校开设了众多的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并对这两个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解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建设情况,选取温州地区3所高校进行调查,重点分析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教学指南》,并依据学生的选课意向,提出整合、建设三类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方案,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服务地方英语人才培养。
选取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其中,温州大学196份,温州医科大学96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97份。需要说明的是,参与调研的学生,温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学生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新生。
(1)问卷调查法。为真实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选课意向,自编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意向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等。由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只有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而温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则有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所以对前者的问卷调查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进行,而对后两者的问卷调查则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参与调研的学生都通过一或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已达到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接下来都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
(2)访谈法。为更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建设情况,对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一方面通过走访和咨询负责大学英语教学的主管领导和教师,详细了解各高校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情况,包括课程类型、开设时间、课程目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了解任课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3)统计法。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性筛选后,采用Excel 2013和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在对所得样本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的同时,也对3所高校各自的数据进行个体分析,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教学指南》指出,不同等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都可以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2]。为满足学生的更高需求,3所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三类提高、发展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3所高校所开设的三类大学英语课程有共性,但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通用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了解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词汇,使学生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与沟通的目标[3];跨文化交际英语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表1可知,3所高校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按教学内容划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按课程性质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选课。其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教学指南》的要求,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温州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但把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全部定位为公选课,且所开设课程有限。公选课受限于班级学生容量,教学覆盖面有限,不利于实现大学英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温州医科大学把通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通过英语四、六级的学生每学期选修一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中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少,无法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专业,且这类课程只限供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选择,这就限制了未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选读相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另外,所开设的公选课中没有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不利于温州医科大学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自身的培养方向,重点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全校每个专业都量身订做了服务专业的英语课程,如为传播专业学生开设传媒英语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等,并没有单独开设通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其中公选课内容以通用英语课程为主,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分量所占比例极少,只有“看美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有关。
由表2可知,在通过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后,学生选择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类型时,选择通用英语课程的有281人,占72.24%;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有61人,占15.68%;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有47人,占12.08%。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目的仍是提高英语实际通用能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选择通用英语课程的比例最大,占79.4%;温州医科大学选择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比例最大,占15.6%;温州大学选择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比例最大,占20.4%。
据调查,3所高校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温州大学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需求大于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但学校所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远多于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高,但学校所开设的与医学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极少,且只有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才能选择,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更愿意选择提高英语实际通用能力的课程,但学校主要根据专业为学生量身打造各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此外,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通用英语课程,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仍以应试为目标,重视英语基本技能的提高。这个调查结果实际上凸显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仍达不到选修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英语水平;二是大多数学生语言学习的观念陈旧,认为英语课程的唯一目标就是通过英语四、六级,忽视其他方面的应用能力;三是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表1 3所高校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设置
表2 3所高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选课意向
为了解已选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重点选取温州大学“美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国际商务英语沟通”(专门用途英语课程)2门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学生对“美国社会与文化”“国际商务英语沟通”2门课程整体上是满意的,但满意度仍有待提升。这表明虽然选择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不断完善,这些课程可以逐渐获得学生的认可,给学生带来帮助。
据调查,不少学生即使通过英语四级,也较难达到学习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水平。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能顺利过渡到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做好准备。同时,高校还要努力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应试,还可以为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就业、进修服务。学校可以在学生开始选择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之前开设导读课,加深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认识。
表3 温州大学学生对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满意度%
各高校因办学定位、学生层次、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在设置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时,也要因材施教,体现自身特色。温州大学肩负着为温州地区培养各类行业和教育人才的任务,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为目标,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三类大学英语课程应得到同样的重视。温州医科大学以为温州及全国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为医学专业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则以培养各类实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但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固然重要,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通用英语也不能忽视。
此外,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学生选课方面应是开放、动态的。如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4]。温州大学同时为学生开设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但由于学生只能在第三学期选择其中的一门课程,有些学生只能根据所学专业选择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放弃通用英语课程,如商学院学生往往只能选择“国际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因而可以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通用英语课程内容。温州医科大学只为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其实,通过英语四级的部分学生也愿意学习或十分需要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校可以考虑为这些学生打破选课限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受学分和课时的限制,课程设置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主,但学生对通用英语课程的需求又很高,因而可以把通用英语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中。
就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言,3所高校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均存在部分重复或缺失现象。温州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英语中级口语和口译”“实用翻译”,可以从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合理,使得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继续丰富三类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种类,可以在第三学期增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丰富学生的选择。温州医科大学要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进修和职业服务,需要大大增加医学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不具备增设大量必修课的条件,但可以进一步丰富公选课的数量和种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教学指南》提出,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5]。讲授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的教师,尤其是讲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讲授通用英语课程的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学科专业和课程规划等方面的素质。因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要对所涉及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规律开发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课程教学计划和进度。据调查,有些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所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甚至是边学边教。为此,高校一方面要组成专门的教学团队,相互合作,共同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开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据调查,有些课程虽然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与通识英语课程没有区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有些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在开设之前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开设之后也没有组织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导致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某一门或某一类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考核等方面不断进行实证调查,检验其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院校的人才输出,温州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温州地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背景下,温州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各不相同,但共同承担着为温州本土和社会培养及输送有用人才的重要责任。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社会呼吁减少甚至取消大学英语课程学时的现状,3所高校需要在《教学指南》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提高、发展阶段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学生、地方和社会服务,最终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