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下“地”生金
——土地政策助推旅游扶贫的“嵩县样本”

2018-10-24 02:22张中强通讯员赵金锋
资源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嵩县沟村天桥

文 | 本刊记者 张中强 通讯员 赵金锋

“远处青山滴翠,近处小桥流水;村前繁花似锦,屋后茂林修竹。”走进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立马让人体会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绝美意境。这里的骑行花廊、自驾游营地、特色木屋、滑雪场,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

“俺村是进入白云山景区的必经之路,每逢节假日,我们这里的自驾游营地和农家宾馆总是爆满!不仅如此,俺村种的山茱萸、板栗和核桃也成了抢手货。”村支书吴海川向记者介绍。

像天桥沟这样的旅游村,嵩县还有不少。近年来,嵩县积极推行“旅游+扶贫”战略,以“全域旅游”助推“全域脱贫”,通过景区带动、公司合作、社会帮扶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职能部门,嵩县国土资源局活用土地政策,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拆旧复垦、保障旅游用地,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和要素保障,有效助推了“全域脱贫”。

“活”用资源富乡村

天桥沟村是嵩县南部深山区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全村有285户1000多口人,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1100多亩。凭着地处伏牛山生态旅游核心区的位置优势,该村把发展旅游与助推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坚持“大旅游”理念,全力发展民宿旅游。

“这是我们通过‘老屋认领’打造的精品民宿——‘大舅家’‘二舅家’,它们可是俺村的‘招牌’民宿呢!”吴海川指着不远处的两处院落告诉记者。

在天桥沟村4000米长的白云花谷内,一条曲折的石板路通向两栋错落有致的小院。外面看,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走进去,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

“这一处是我家的,都荒废好长时间了,没想到还能给我带来1000多块钱的收入,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村民李秋喜指着其中的一处院落高兴地说。

李秋喜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村里实行的“老屋认领”活动。

随着民宿旅游的发展,对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仅天桥沟村就有41处10多亩。为盘活这些的资源,天桥沟以全县发展精品民宿为契机,把盘活农村土地与改造民宿结合起来,推行“老屋认领”活动。由政府牵头带领村组成立合作社,把村里闲置宅基地上的房屋和荒废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再交由专业的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经营,村民以房入股,按照土地面积,每分地每年给予600元分红。

认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闲置的老宅,有人认领的以房入股,无人认领的由村集体收回统一管理;一种是贫困户的宅子,通过异地搬迁统一搬到安置区,并以旧房入股获取收益。

“在天桥沟村的带动下,目前,我们镇已统计出闲置老宅414处1000多亩,其中,265处已被100余家投资者认领”车村镇党委书记方英伟介绍。

在实行“老屋认领”的同时,天桥沟村还在保障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家宾馆,充分激活宅基地的经营权。

“我以房子入股每年可以分到1万元,流转出去的5亩地,每亩每年700元,再加上管理3个农家宾馆每个月的3000元工资,一年可以收入5万多元。”42岁的陈明建粗略地算了算账,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

山村秘境 朱双福/摄影

陈明建家有5口人,一直以来,仅靠他一个人打零工支撑,加上母亲体弱多病,虽打拼多年,依然住在土坯房里。村里发展农家宾馆后,他东拼西揍借了9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1万元,盖起两层的楼房,自己住3间,剩下的9间以入股的形式交由专业公司经营。因为河南绿色阳光公司要在村里建设薰衣草种植基地,他家的地也流转了出去。

目前,天桥沟村已发展农家宾馆100多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发展民宿旅游,天桥沟村既解决了发展旅游住宿“地”的问题,又盘活了闲置的宅基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了致富渠道,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34人于2016年顺利脱贫,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村”“富民村”的蝶变。

“券”上发力挪“穷窝”

“挪穷窝,住新房,永远不忘共产党;拔穷根,搬新居,时刻铭记习主席。”在何村乡凤翔易地搬迁安置区,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环境爽心悦目,张贴在小区内的一副副烫金的对联格外醒目。

“在土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100平方的楼房,我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好事。”每当说起搬进新房的感受,何村乡后屯村朱沟组的贫困户杨青棉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后屯村朱沟组辖41户144人,因地处沟底洼地,三面环山,北有山体滑坡,地质结构松散,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全组90﹪以上的住户的都是土坯房,再加上交通不便,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娶妻难成为村民脱贫致富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2015年,在县国土部门的支持下,何村乡充分利用宅基地复垦券政策,以后屯村朱沟组为试点实施整组搬迁。该组41户群众于2016年12月全部搬迁至凤翔社区的地质灾害安置点。该社区是何村乡较大的一个搬迁安置点,规划占地110亩,可安置群众474户1613人,目前,已安置240户961人,预计今年12月底可全部搬迁入住。

在搬迁的同时,何村乡对该组搬迁旧址的47亩村庄用地进行拆除复耕,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统一承包或自由耕种的方式,将受益全部用于搬迁群众,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群众收入,缓解了乡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搬过来后,经过培训,我现在在社区的赛思服饰公司上班,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女儿也去了社区的办公室上班。俺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说起今后的生活,杨青棉满是憧憬。

为让贫困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何村乡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配套建设扶贫车间2个,引进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1个,提供就业岗位110个,带动52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解决生活条件的同时,解决了生产和致富门路。

凤翔社区只是嵩县活用宅基地复垦券政策实施异地搬迁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该县建设搬迁安置点98个,完成复垦1000多亩,搬迁深山贫困群众2.75万人,占全市的45%。

“自实施宅基地复垦券政策以来,我们共交易复垦指标1320亩,涉及15个乡镇3642户群众,为扶贫攻坚筹集资金3.96亿元。在为全县重点项目、民生工程提供占补平衡指标的同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志强说道。

“地”上保障旅游“兴”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不用出去跑,还能照顾孩子,干起活来心里踏实。”在白云山自驾游营地打扫卫生的43岁贫困户赵月芹弯腰捡起地上散落的食品包装袋,高兴地说。

白云山自驾旅游营地规划占地2200亩,总投资3.44亿元,涉及天桥沟、下庙、明白川3个村,由洛阳林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是车村镇引进的社会扶贫金果树工程之一。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营地采用“旅游+扶贫”模式,涉及的6户贫困家庭全部实现搬迁异地建房和就业并脱贫。项目优先使用贫困户,仅一期工程的用工就达5000多人次,支付工资800多万元。营地建成后,按照“同等条件,贫困户优先”的原则,为28名贫困户提供了稳定工作。

贫困户李新军通过到户增收项目,购买了一台三轮车,服务营地建设,光跑运输就收入1.5万元,并于2016年脱贫。

自驾游营地是景区带动脱贫的典型。目前,在白云山、木札岭等景区直接就业的村民有500多人,带动农家宾馆近千家,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其中,近1/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推进,在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嵩县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95%的区域是山区,耕地保有量69.9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既要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又要做好用地尤其是旅游用地保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我们认真研读政策,主动上门宣传,积极调整规划,先后提交用地清单50余份,与企业座谈20余次。”谈起用地保障工作,张志强如是说。

为做好“用地”这篇大文章,嵩县国土资源局积极调整用地规划,优先保障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区片、重点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向上级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白云山、木扎岭等旅游项目开发。据统计,2015年以来,嵩县上报3个旅游用地批次499.95亩,旅游发展用地实现了应保尽保。

在旅游的带动下,嵩县坚持用足用活国土政策,有效助推了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02万人减少至2017年年底的4.3万人。

八百里伏牛蜿蜒逶迤,壮美的山水画卷在嵩县定格。勤劳的嵩县人在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旅游+扶贫”战略,走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从“贫困村落”到“美丽乡村”、从“全域旅游”到“全域脱贫”的特色发展之路,一幅“旅游+扶贫”精准脱贫富民的壮美画卷,正在嵩县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嵩县沟村天桥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嵩县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嵩县
陕西省宝塔区南市街道市场沟村 #疫情防控,我们在努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别了,半沟子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嵩县槐树坪矿区探明一大型金矿
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