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读】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做的事,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读】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读】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自作主张,假如自作主张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经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读】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处理掉。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读】父母关爱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善意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读】如果父母不听子女规劝,又不改正错误,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绝无怨言。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读】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痛苦,哀思亲恩。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饮酒。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办事,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