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2018-10-24 03:38:26黄小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控制措施合格

黄小玲

广州市第二中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 510095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亦得到了较显著的进步,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且该技术对预防医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但临床调查发现,在检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易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对医师分析患者病情十分不利,所以,为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对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4-6]。我院对2016年1~12月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的标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017年1~12月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的标本实施质量控制措施,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前)为观察对象,对其标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随即抽取2017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后),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实施前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年龄为23~85岁,平均(48.7±2.7)岁,男、女分别为49(61.25%)、31(38.75%)例;文化程度:18例患者为小学,20例患者为初中,28例患者为高中(包括中专),14例患者为大学(包括大专)。实施后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年龄为24~84岁,平均(48.7±2.6)岁,男、女分别为 50(62.50%)、30(37.50%)例;文化程度:19例患者为小学,20例患者为初中,27例患者为高中(包括中专),14例患者为大学(包括大专)。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0岁;(2)患者临床资料信息齐全。排除标准:(1)依从性欠佳者;(2)精神性疾病者。

1.2 方法

由我院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检验标本实施检查,结合卫生部对微生物合格标本的要求对标本的外观状态、采集时间、检验分析结果、复查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进行记录,并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2017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质量控制措施,(1)加强检验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检验标本不合格和检验人员的技术规范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在上岗前,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检验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培训,重点向检验人员讲述各项检查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同时向其讲述标本采集时所需注意的问题(如采集时如何选择采用容器、采集量的多少、是否需对采集样品实施抗凝处理等)等,培训结束后,对其实施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可上岗。同时,医院应不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尤其是医院引进新技术后[7-9]。(2)设立监督管理小组:为保证检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医院应专门成立监督管理小组,不定期对检验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者,应先分析原因,若是技术不过关,应对其加强培训,若是检验人员个人问题,应对其加强教育,对于屡次不改者,应对其实施处罚。(3)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保证各项检验工作落实到位,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应专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标本接收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将其和检验人员的绩效挂钩,以增加其重视程度。(4)加强各科室沟通:由于单个检验人员无法完成整个微生物检验工作,还需依靠与其他科室之间的协作,所以,为促进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强和其他临床科室的交流,保证标本采集时间正确和及时送达微生物标本[10-12]。(5)医务人员岗前培训:较多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采集标本主要由临床护士或临床医生吩咐患者自己留取,或由临床医生、临床护士帮忙留取,所以,为保证采集标本的合格性,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向其讲解各种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同时,可将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制成小册子,便于医务人员及患者查阅。

1.3 评估指标

研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对比实施前和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指标对比,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性别比例、不合格率等)以%表示,统计学方法分别选择t检验或χ2检验,因素分析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组成情况

80份微生物标本中,24份痰液标本,18份尿液标本,12份血液标本,8份分泌物标本,10份粪便标本,8份无菌体液标本。检查发现,29份标本不合格,所占比为36.25%,其中14份痰液标本,8份尿液标本,3份血液标本,2份分泌物标本,1份粪便标本,1份无菌体液标本,具体见表1。

2.2 实施前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比较分析

对2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包括送检不及时(3份)、标本污染(10份)、条码错误(1份)、取样操作不规范(13份)、采血量不足(1份),具体见表2~3。

表5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组成情况比较分析

表2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比较分析

表3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具体分析

2.3 因素分析

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的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 5。

表4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实施前和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分析

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2.50%)相比实施前(36.25%)明显更低(P<0.05),见表6。

表6 实施前和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对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的标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80份微生物标本中,29份标本不合格,所占比为36.25%,其中14份痰液标本,8份尿液标本,3份血液标本,2份分泌物标本,1份粪便标本,1份无菌体液标本,这提示在不合格标本中,以痰液标本较常见,换言之,痰液标本相比其他标本更易出现不合格现象,出现该现象很可能和痰液标本的采集过程有关,较多研究证实[13-15],痰液标本的采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而在采集过程中易出现取样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从而导致检验标本不合格,临床应加强重视。

同时,对2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包括送检不及时(3份)、标本污染(10份)、条码错误(1份)、取样操作不规范(13份)、采血量不足(1份),且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和大多研究保持一致,这提示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且以取样操作不规范为主,在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时,应注重加强工作人员技能训练,向其强调取样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增强其意识。

同时,本研究对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后面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质量控制措施,研究发现,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后标本不合格率(2.50%)相比实施前(36.25%)明显更低,这提示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如加强检验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设立监督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科室沟通等)可显著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得,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如取样操作不规范、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条码错误、采血量不足等,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加强检验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设立监督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科室沟通等。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控制措施合格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谁不合格?
消费者报道(2016年4期)2016-11-23 19:48:47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做合格党员
大江南北(2016年8期)2016-02-27 08:22:46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