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梅州 514700
胆汁淤积性肝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皮肤瘙痒、血胆汁酸、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会生成肝细胞氧自由基,造成的肝功能受损[1-3]。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在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上,以往主要用甘草酸苷、熊去氧胆酸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常规保肝治疗,达到保肝、降酶、退黄的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保肝疗法并不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临床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可对患者的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避免肝细胞凋亡,本研究以102例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为对象,对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102例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25~76岁,平均(46.0±3.6)岁。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4~77岁,平均(46.2±3.7)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纳入的所有患者及分组方法均经我院医学伦理部门批准通过。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血清碱性磷酸酶(IU/L)结合胆红素(μmol/L)观察组 282.23±10.15 272.16±20.16 280.33±14.48 345.46±25.48 217.46±18.57对照组 281.69±11.27 273.39±19.88 281.14±15.23 344.69±26.34 216.69±19.54 t 0.254 0.310 0.421 0.185 0.169 P 0.799 0.757 0.698 0.865 0.847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U/L)血清总胆红素(μ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血清碱性磷酸酶(IU/L)结合胆红素(μmol/L)观察组 112.26±10.54 86.26±8.74 68.56±6.29 83.23±10.15 58.76±10.12对照组 182.66±12.48 108.76±12.18 90.33±9.87 102.26±9.67 95.26±11.17 t 30.777 28.464 27.869 18.457 16.62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U/L)血清总胆红素(μmol/L)
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口服甘草酸苷(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注册证号:H20080182)、熊 去 氧 胆 酸 胶 囊(Dr.Falk Pharma GmbH,H20100502),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30426,1.2g),达到保肝、降酶、退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常规保肝治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保肝治疗方法同于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商品名喜美欣,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103110,0.5g)静脉滴注,1.0g混合 250mL葡萄糖,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疗效判定标准[4-6]: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及疾病体征基本消失,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疾病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治疗后的疾病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较治疗前相比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安全性: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发热,计算并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为74.51%,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的发生率为7.8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n(%)]
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药物性、感染性、妊娠性、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等,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持续高胆红素血症、皮肤瘙痒等系列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对肝细胞的再生产生抑制,加速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和门脉周围纤维化[7-9]。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胆汁淤积性感染的特效方法,主要用保肝治疗,这也使胆汁淤积性肝炎成为肝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
本研究显示,与常规保肝治疗相比,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保肝治疗的患者有效率更高,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16%,并且,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得以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如下:血清碱性磷酸酶为(112.26±10.54)IU/L,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为(86.26±8.74)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8.56±6.29)IU/L,血清总胆红素为(83.23±10.15)μmol/L,结合胆红素为(58.76±10.12)μmol/L。并且,从治疗安全性上来看,采用常规保肝疗法+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88%。仅给予保肝治疗的对照组中,恶心呕吐2例,皮疹和发热症状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两组在治疗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说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药物,这与相关报道中的结果相符[10-12],说明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进行静脉滴注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保护患者的肝细胞,避免肝细胞凋亡,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对损伤的肝细胞产生刺激,使其分泌出胆汁酸,抑制回肠吸收胆汁酸盐。将取代细胞膜和细胞自身含有的毒性胆汁物质,保持细胞膜稳定,提升肝细胞的胆红素处理能力,预防肝内的胆汁淤积[13-15]。
综上所述,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效果颇为理想,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且治疗安全性高,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