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列计 陈向林 胡杨真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00
颅内动脉瘤受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影响所致颅内动脉壁异常性膨出,多与动脉壁平滑肌发育不良相关,也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脑血管痉挛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40%[1-2],患者易发生缺血性脑损害,加之脑血管痉挛病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逐渐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病症,目前,临床中多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而依达拉奉作为一种典型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自由基,减轻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缺血性损伤,治疗效果较好[3]。本研究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0)和参照组(n=30),纳入标准:(1)患者颅内压升高;(2)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3)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重;(4)大脑中前动脉血流容量均超过120cm/s。排除标准:(1)易过敏患者;(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4)精神疾病患者。研究组中,男18例、女12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47.6±5.4)岁,HuntHess评分1级8例、2级13例、3级9例。参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48.1±5.4)岁,HuntHess评分1级7例、2级14例、3级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untHe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且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委员会认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在实施动脉瘤破裂术后均实施3H疗法,即进行高血容量、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治疗,参照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H20080056)治疗,将依达拉奉30mg注入生理盐水100mL中,采用静脉滴注30min方式,每日2次,共治疗14d。研究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80483)治疗,依达拉奉服用方法同参照组,瑞舒伐他汀采用口服的方式为每日1次,每次10mg,共治疗14d。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肝肾功能将检测[4],对其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详细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分[5],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神经缺损改善效果越好,反之,分数越高表明神经缺损改善效果越差;不良反应:详细记录治疗后患者发生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和死亡例数并计算其发生率;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即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生活可自理,且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幅度超过23%,有效即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生活大部分自理,且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幅度在12%~22%,无效即为患者病症无改善甚至更加恶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幅度不足11%[6],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本研究所得指标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均用%表示,用χ2检验;同时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s,m/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s,m/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30 132.84±12.74 77.64±4.23 22.5227 0.0000参照组 30 130.42±10.59 85.46±6.85 19.5250 0.0000 t 0.8000 5.3202 P 0.4269 0.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与参照组在脑梗死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差异均不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30 13.52±4.18 6.48±2.41 7.9916 0.0000参照组 30 13.84±4.35 9.67±2.93 4.3548 0.0001 t 0.2905 4.6054 P 0.7724 0.0000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脑血管痉挛是指患者动脉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呈现异常收缩[7-8],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病症发生与血管壁受机械刺激、氧自由基大量释放、血管壁结构破坏等因素关联性较强,也与颅内压升高未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血管壁的炎症之间息息相关[9-10]。以往,临床中多使用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这是由于依达拉奉在对黄嘌呤氧化酶以及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方面效果较好[11],使得炎性物质和白细胞三烯合成量明显减少,降低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12-13],从而起到抑制病症的效果,但从整体治疗效果来说并不理想,且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治疗下患者在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方面并不显著。随着临床医疗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他汀类药物功效逐渐被发掘,与此同时,无论是依达拉奉还是瑞舒伐他汀,药物安全性均较高[14-15],服药后不会对患者健康带来进一步损害,逐渐在临床中予以广泛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除却两组患者治疗前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差异外,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明显,且研究组治疗后均优于参照组,可见患者经治疗后均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组与参照组在脑梗死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无论是瑞舒伐他汀或是依达拉奉治疗,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较少,安全性较高。另外,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相比于单一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来说,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这是由于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脂功效,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预防血管痉挛功效,脑血管痉挛患者在服用瑞舒伐他汀后,能够有效避免血管中产生收缩物质,同时减轻血管壁炎症,对于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明显,且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效果显著,在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同时,降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临床使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