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昕 沈宇清 邵伟立 夏于芳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治未病科,江苏泰州 225500
健康管理是发现并消除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过程,中医治未病是最具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理论与技术,将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健康管理有机地融合,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辨体调摄,因人制宜,不仅能够提升个体健康水平,更有利于区域内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本研究通过观察治未病干预对个体体质、生命质量、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治未病在区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探索区域健康管理模式,让中医治未病成为健康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选择2016年1月在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治未病科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某单位在职员工计434例为治未病干预研究对象。
434例中,男241例(55.53%),女193例(44.47%);年龄22~ 59岁、平均 45.2岁;已婚 363例(83.64%)、未婚52例(11.98%)、其他(含离异,丧偶等)19例(4.38%);文化:大专及以上143例(32.95%)、高中及中专197例(45.39%)、初中79例(18.2%)、小学15例(3.46%);职业:专业技术人员191例(44.01%)、行政管理人员92例(21.20%)、后勤服务人员84例(19.35%),其他67例(15.44%)。
表1 干预前后中医体质评分比较(± s,分)
表1 干预前后中医体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干预6个月比较:#P<0.05,##P<0.01
体质类型 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12个月 F P平和质 64.84±3.52 66.81±3.89* 68.83±4.13** # 4.247 0.0184气虚质 50.69±4.14 48.74±3.68* 46.83±3.21** # 3.926 0.0272阳虚质 52.31±5.94 49.54±6.01* 46.72±5.45** # 3.715 0.0318阴虚质 54.42±4.17 52.72±4.29* 50.76±3.59** # 4.148 0.0248痰湿质 59.89±5.46 57.89±5.21* 55.43±4.87** ## 5.032 0.0063湿热质 58.62±4.37 56.81±5.36* 54.72±4.74** # 4.753 0.0084血瘀质 52.71±2.82 51.45±2.77* 50.21±2.24** # 4.814 0.0075气郁质 49.45±3.68 48.03±3.29* 46.74±2.79** # 3.319 0.0375特禀质 46.61±2.39 45.21±2.62* 43.67±2.84** # 3.106 0.0436
纳入标准:所有接受治未病干预者均年满18周岁以上、具有民事与正常思维能力、小学以上文化、无明显或严重心身疾病、自愿接受且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疾病、精神疾患、行为障碍者;(2)因多种因素不能清晰理解调查问卷者;(3)未获得书面知情同意者。
(1)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采集表,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基线调查:安排组织观察对象全员健康体检,重点检测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GLU)、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等。
(3)中医体质辨识:在专业人员(业已接受“治未病”理论与知识培训)的指导下填写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并运用“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记录舌象与脉象,确定个体体质类型。体质分类与体质判定根据文献[1]确定。
(4)生命质量调查:采用MOS SF-36[2]量表作为生命质量的测量评价工具。
(5)中医治未病干预:根据体检结果与体质评估情况,通过开展讲座、义诊、咨询、网络、微信、短信、发放宣教资料等形式,组织开展群体健康宣教活动,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从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穴位按压、药膳、药茶等方面给予个体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实施辨体施调、辨证施养。
(6)跟踪回访:主动定期访视,重点了解个体养生保健方案执行情况,及时纠正方案执行不力与不足。干预后6个月与12个月分别进行体检检查、实验室检验及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与MOS SF-36量表。
采用自身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全部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中,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34例观察对象中,平和质32例(7.37%)、气虚质 45例(10.37%)、阳虚质 41例(9.45%)、阴虚质49例(11.29%)、痰湿质 68例(15.67%)、湿热质64例(14.75%)、血瘀质55例(12.67%)、气郁质51例(11.75%)、特禀质29例(6.68%)。干预6个月及12个月后,平和质评分均有增加、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6个月相比,各体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延长中医治未病干预时间,可更好地改善个体体质,合理、规范的干预措施对个体体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表1。
434例观察对象干预6个月后, PF(生理机能)、RP(生理职能)、BP(身体疼痛)、GH(一般健康状况)、VT(精力)、SF(社会职能)、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有增加,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F、GH、VT、RE、MH等P<0.05;RP、BP、SF等P<0.01);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前相比, PF、RP、BP、GH、VT、SF、RE、MH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6个月后相比,PF、RP、BP、GH、VT、SF、RE、MH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未病干预能够提高生命质量,干预时间越长,越能改善生命质量。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HRQOL评分比较(± s,分)
表2 干预前后HRQOL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干预6个月比较:#P<0.05,##P<0.01
指标 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12个月 F P PF 89.46±3.14 89.91±3.39* 91.22±3.25** ## 5.216 0.0038 RP 75.88±5.67 77.14±6.18** 78.11±5.82** # 3.871 0.0284 BP 71.14±5.96 72.21±5.74** 73.43±5.47** ## 4.782 0.0079 GH 52.97±5.11 53.81±4.83* 54.72±5.19** ## 4.694 0.0094 VT 65.46±6.84 66.54±7.05* 68.12±6.69** ## 4.732 0.0086 SF 80.89±5.77 82.26±5.84** 83.84±6.14** ## 5.138 0.0047 RE 71.64±3.98 72.24±4.11* 73.19±4.32** ## 5.615 0.0022 MH 74.79±5.75 75.77±6.13* 78.08±5.62** ## 4.827 0.0073
表3 干预前后实验室部分指标比较(± s)
表3 干预前后实验室部分指标比较(± 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干预6个月比较:#P<0.05,##P<0.01
指标 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12个月 F P血压SBP 158.42±16.15 155.36±15.78** 152.67±15.69** # 5.836 0.0014 DBP 87.65±12.62 85.13±13.08** 82.88±12.74** # 5.741 0.0018血脂TG 2.74±1.32 2.48±1.26** 2.27±1.29** # 5.169 0.0043 TC 5.94±1.88 5.68±1.76* 5.37±1.71** V 5.242 0.0034 HDL-C 1.18±0.29 1.22±0.26* 1.26±0.27** # 4.805 0.0077 LDL-C 4.24±0.68 4.14±0.66* 3.98±0.72** ## 5.374 0.0029血糖GLU 8.66±2.65 8.28±2.62* 7.85±2.58** # 4.928 0.0071 GLU 2h 12.32±3.88 11.62±4.11* 10.84±3.92** ## 5.195 0.0041 GHB 7.96±1.47 7.71±1.51* 7.45±1.58** # 5.081 0.0052
434例观察对象接受干预6个月及12个月后,SBP、DBP、TC、TG、LDL-C、GLU、GHb、餐后 2h血糖均有降低;HDL-C增加,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6个月后相比,SBP、DBP、TC、TG、LDL-C、GLU、GHb、餐后2h血糖、HDL-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治未病干预对血压、血脂、血糖等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见表3。
根据国内苏氏[3]与陈氏[4]对健康管理的定义,所谓健康管理,实即是对个体及群体健康实施监测评估,继而对一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可通过“三个步骤、五个流程、六种策略”实现[5]。关于区域健康管理,黄晨昕等人认为,是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个体或群体为健康管理对象,并以改善个体健康状态、提高群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一个过程[6]。
中医“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具特色与优势的理论之一,其内涵核心是未病先防[7]。“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目的可谓是不谋而合,“治未病”即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实施管理干预[8]。赵红等人主张应积极将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健康管理融合起来,现代健康管理中纳入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中医“治未病”过程中引入风险评估[9],从而不仅可以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健康管理干预的内容,使现代健康管理有了更多的技术支撑,中医“治未病”可操作性得以提高,有益于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健康管理体系[6]。因此,中医“治未病”要置于健康管理层面之上,倡导人们树立治未病意识,培养治未病理念、掌握治未病技术,最终促进身体健康[10]。
中医“治未病”,首重未病先防,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调阴阳、扶正气、祛邪疾,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延年益寿,中医“治未病”通过对亚健康者的调控与干预,能有效地维护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11]。
体质是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固有特质。根据王氏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可划分九种基本体质[12]。研究认为,体质偏颇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不同的体质个体,不仅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不同,而且疾病可能发展的某种倾向完全不同。本研究观察对象434例,偏颇体质(占比92.63%)明显增多,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与生活方式不良、饮食结构失衡、缺乏体育锻炼、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有关。
体质辨识是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体质辨识不仅可以预知个体患病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而且尚可从中了解区域内群体可能发生的疾病流行趋势。中医“治未病”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其理论得到了逐步完善与发展,而且其干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应用,形成了一系列的药物与非药物的干预措施与方法[13]。“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扶正祛邪、措施切实可行,方法简单便捷。
根据个体中医体质属性给予个体适当规范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个体体质,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医健康宣教与中医治未病技术干预后,能显著提高平和质评分,降低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偏颇体质的评分,且延长干预时间,可更好地改善个体体质,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6个月相比,各体质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在研究治未病干预措施对中医体质调整改善的同时,同时验证了治未病干预管理对生命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普适性良好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MOS SF-36)。该问卷从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 ,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等8个维度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命质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未病干预,能显著提高各维度评分(P<0.05或P<0.01),且干预时间越长,越能改善生命质量,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6个月后相比,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尽管中医“治未病”与区域健康管理之间的相互融合已初见成效,但“治未病”质量评估体系尚不完善,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治未病”专业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等等,均影响了中医“治未病”进一步在区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黄晨昕等[6]认为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与策略,不断探索、推进“互联网+”健康管理新模式[14],让用户在家即可自助实施各类中医“治未病”活动[15],继而提高群体与个体健康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