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后,经济副中心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如何创建?解决好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才能帮助有实力争创的城市带来全新的思考和不一样的眼界。对此,新城乡以“八个问题”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
一问:今年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那么四川为什么要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
戴宾: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是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长期困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2017年,成都市的GDP达到13889亿元,而广元、雅安、巴中、阿坝、甘孜五个市州的GDP不到1000亿元。同为县域的仁寿县GDP达到368亿元,而炉霍县仅有6.2亿元。2017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虽然低于全国2.7的平均水平,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有利于推动省内若干大中城市加快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辐射带动广大区域,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
二是四川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需要。从广东、江苏、山东这类GDP上7万亿元的经济强省的实践来看,除省域经济中心之外都有三、四个GDP上5000亿元的市,形成对经济强省的有效支撑。目前,我省除成都之外仅有绵阳经济总量刚过2000亿元,其余都在2000亿元以下。四川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没有几个GDP超过3000亿元以上的市是很难实现的。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有利于加快培育若干经济规模较大的市,形成四川建设经济强省的有力支撑。
三是由四川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四川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广阔。虽然成都地处四川的地理中心,但由于省域面积较大,同时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省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难以有效覆盖到整个省域。全省经济副中心可以在局部区域承担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作用,带动更为广阔地区的发展。
四是四川省域经济中心的特殊性。成都不仅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城市,还是国家中心城市。集国家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于一身,需要几个经济副中心来分担其功能,使成都更好地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
二问:四川为什么要在现在提出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
戴宾:近几年来,全国掀起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热潮,这其中既有共性原因,也有各省的特殊性。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是四川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内在要求。
一是四川省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要求。一般而言,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要经历离散、极核、扩散、均衡四个阶段。目前,四川城镇化率已接近50%,省域空间结构正处于由极核型向扩散型的转化阶段。作为全省经济中心的成都开始由空间集聚向空间扩散转变,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开始凸显,逐渐向次级中心城市演进,四川迎来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大契机。
二是省域城镇体系演进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时期四川提出要建设8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经过8年的努力,绵阳、南充、泸州、自贡城市人口规模已达到或接近百万,再过几年还有几个城市人口规模也将可能达到或接近百万,建设8个百万人口城市的任务有望近期完成。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域城镇体系应当有新的发展思路,应该提早谋划新的城镇发展格局。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有利于形成新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
三问:四川提出要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全国其他省区提的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戴宾:确实,其他省区大多提的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虽然没有冠以经济副中心的称谓,但其首要還是在一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能够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空间上来看,省域副中心城市不仅指城市本身,而且也包括这些城市所在的、与其在行政和经济上紧密联系的地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我省要建设的全省经济副中心也是以较大规模的城市为依托,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能够对四川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四问:作为一省的经济副中心,应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呢?
戴宾:既然是全省经济副中心,就需要站在一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功能。
一是肩负全省使命。这是全省经济副中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最为主要的区别。全省经济副中心所承担的功能和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一省、影响全省,与经济中心一起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具体体现为具有较强的中心性,即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一省经济社会活动组织、资源要素集散、交通枢纽、创新发展等中心性功能,表现为一省较为重要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交通枢纽等。
二是引领区域发展。全省经济副中心是一省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要成为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有效组织本区域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协调经济活动,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三是对外要有影响。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省对外经济交往合作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在开放发展的背景下,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省参与更大区域范围、乃至全国竞争的主体之一,要在跨省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事务中发挥一定作用。
五问:四川省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这个条件指的是什么?或者说要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戴宾:一般而言,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需要七个基本条件。
1、具有相当的城市规模。首先要有相当的城市人口规模。因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城市规模才能支撑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產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从我国和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四川的全省经济副中心至少应为Ⅱ型大城市,即城市人口规模至少在100万人以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城市人口规模指的是城市实体地域(大致与城市连片建成区域相当)范围内的人口规模,既不是所辖市辖区的城镇人口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人口的简单相加。
2、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一是要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即要达到一定的经济体量。就现阶段而言,要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其GDP至少应在3000亿元以上。二是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相当比重。如果说经济规模是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一个相对而动态的指标,那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则是一个更有绝对意义的评判条件,是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最为重要的条件。结合各省的实践来看,全省经济中心占比一般在20%~40%,全省经济副中心占比一般应在10%~20%之间。三是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定的经济势差。即其经济总量要明显高于毗邻的城市,因为全省经济副中心首先应是其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与周边城市没有经济势差就不具备中心性。我想这个经济势差需要达到1.15,即经济总量比周边城市高出15%。四是其经济辐射力要超出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
3、良好的地理区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处于一省的门户位置或局部区域的地理中心。处于门户地位使这类城市成为省内外经济社会活动交往的重要节点和集散中心,因而全省经济副中心大多是一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二是与全省经济中心在空间上保持适当距离。全省经济副中心距离全省经济中心不能太近,但也不能太远、太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副中心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与经济中心有密切的联系。就我国的大部分省区而言,这个距离应在100公里~300公里的范围内。三是拥有一定的经济腹地。即在这类城市周围拥有与其保持一定经济联系的区域,特别是有直接经济联系的基本腹地。
4、综合功能较强。全省经济副中心应当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而且能级较高、能量较大、中心性较强、影响范围较大。
一方面,从地位和作用来看,全省经济副中心在一省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中心性,也即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中心功能,具体体现为全省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商贸集散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等。另一方面,为了支撑经济上的中心功能,这类城市在全省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还应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通枢纽、对外交往、文化教育等多种综合功能。
5、拥有资源要素优势,经济发展成长性好。全省经济副中心一般都拥有一定的资源要素优势,尤其是在科技、人才、资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支柱产业强大,主导产业新兴向上,经济发展的成长性好。
6、行政等级较高。全省经济副中心一般都是一个省域内的次级政治中心、行政中心,集中了一大批地方政府机构,拥有一定的资源配置能力,对所在区域行使着行政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的职能。
7、历史文化厚重。全省经济副中心一般都具悠久的城市文明史和建城史,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富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六问:我们看湖北、江西等省都建有两个省域副中心。目前四川有七个城市备选,那么四川究竟需要建多少个全省经济副中心?
戴宾:要建设多少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省域国土面积大小,面积大数量可能多一点;二是全省经济中心的地理位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中心位置相对较偏,留下大片区域需要多个副中心去辐射带动;三是省域内城市发展的特点。一些省区有多个城市历史悠久,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好,城市功能特色鲜明突出,对全省经济功能的分担作用明显,其副中心城市的数量也就可能多一些。因此,副中心的数量需要考虑该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认为,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国土面积广阔、区域经济板块特征突出,建设3~4个全省经济副中心还是适宜的。
七问:目前,全省七个备选城市争创热情很高,哪些城市可能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
戴宾:应当说这七个备选市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经济总量在全省位居前列,有一定的资源要素优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都有潜力。但比照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条件和要求来看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其面临共性的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偏小、尤其是在全省经济中的占比过小。2017年,七个备选市中仅有绵阳经济总量刚过2000亿元,其余六市均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特别是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低,最高的绵阳也仅占5..4%。其他省区二位、三位市经济占比都比四川高得多,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四川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难度更大。所以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还需要做出更大和较长时期的努力。
八问:那么,接下来城市七个备选市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戴宾: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七个备选市的情况也各有差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路径和任务也有所不同。这里仅从战略思路上谈一点个人认识。
首先是做大经济总量。特别是要把提升在全省经济中的占比作为重要建设目标,这是七个备选市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面临的最大而且具有共性的问题。首先要争取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5000亿元。但经济总量3000亿元、5000亿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关键在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一个市即使过几年GDP上到了三四千亿元,但在全省经济中的占比仍然只有4%~5%,那么也很难真正担当起副中心使命。
二是要着力培育形成全省性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综合功能。我提出了一个区域及城市功能当担的“三担”理论,可能有助于思考如何培育形成全省性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综合功能。所谓“三担”即是将全省经济副中心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所应担负的功能分为承担、共担、分担三类情形。承担即是全省经济副中心要成为全省某一或某些经济功能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功能区,也就是全省的某一项或某一些经济功能就是由这个城市来主要担负;共担即是全省经济副中心与省域经济中心共同担负某一经济功能,成为全省该项经济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分担即是发挥辅助作用,分担全省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作为全省经济副中心,至少要能够分担全省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作为更高一点的要求,如果一个市不能在全省经济功能方面形成共担,就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全省经济副中心。如果能够承担全省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那它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省经济副中心。
三是要补短板。就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而言,七个备选市各有各的长处和优势,但也各有其短板。有的支柱产业不大不强,有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空间形态不优、城市功能能级较低等。各个市需要立足自身的情况,补齐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