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胜
[摘 要]解决实际问题是问题解决的一种,它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而“检索式”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通过三个步骤——纯化、检索和探究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检索式”问题解决的策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择优信息的能力,从而能有效地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检索;问题解决;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93-01
检索是指从文献资料、网络信息等信息集合中查找到需要的信息或资料的过程。而构建“检索式”问题解决的策略,旨在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激发学生检索问题的能力。
一、纯化——问题解决的基础
在问题解决的初始,学生先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以及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再把实际问题纯化成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缩句、摘录条件和问答、列表、画线段图等形式来实现纯化题目的过程。例如,教师出示“食堂买来100千克的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这样的实际问题,应先引导学生审出题目的关键信息“100”和“4/5”,然后将题目纯化成“求100千克的4/5是多少?”或用线段图表示(如图1),以达到简化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千克] [100千克]
二、检索——问题解决的核心
检索是“检索式”解答数学问题的核心。检索的过程分为三次检索。
一次检索:联想。联想是指面对纯化的结果,一次检索出所有相关信息。检索的信息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来解决新问题。信息资源的检索是多渠道的,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查阅资料或者是教师提供等。
二次检索:过滤。过滤是指对一次检索的信息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组合有用的信息资源,摒弃不必要的信息资源,同时明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三次检索:择优。择优是指面对二次检索的信息资源,再次检索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择优可以体现学生解题的个体差异化,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
例如,应用题“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1/5,杨树有75棵,柳树有多少棵? ”学生经过审题纯化后,开始检索。
(1)一次检索:联想。①杨树是单位“ 1”;②柳树比杨树少1/5;③柳树是杨树的4/5;④柳树和杨树之和占杨树的(1+4/5);⑤杨树是5份;⑥柳树是4份;⑦柳樹比杨树少1份;⑧杨树和柳树共有9份;⑨杨树有75棵。
(2)二次检索:过滤。从一次检索的九条信息中整合出与解答实际问题相关的数量关系:①杨树数量×(1- 1/5)=柳树数量;②杨树数量÷5=每份数;③每份数×4=柳树数量。最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75×4/5或75÷5×4。
(3)三次检索:择优。通过二次检索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解法。
可见,检索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过程,检索使其两者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探究——问题解决的灵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实践性和非常规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形式答案,自主探究问题中的数学规律。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测量一个磁带盒的长、宽、高,现有4盒磁带需要包装,有两种包装方式(如图2),哪一种包装方式更节约包装纸?”
学生经过操作、计算得出答案:第一种包装方式更节约包装纸。但教师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正确答案上,应该追问:“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和交流,得出:重合的面积越大,物体总体的表面积越小。如此便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都不应缺少检验这一环节,检验是问题答案是否正确的重要保证。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能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判断能力。
总之,“检索式”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择优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习上的困境,并重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方法和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