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 吴萍
摘 要:新时代赋予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内涵、新机遇、新标准。本文从新时代的背景、理想信念内涵、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几个视域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全面阐释。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建设的对策,包括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强党史和国史教育、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230-03
大学承担着培育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大学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院校必须回答好、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年大学生体现着新时代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探究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的含义和理念信念的内涵
(一)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理解“新时代”?这个新时代首先代表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毛泽东革命奠基时代和邓小平改革的开创年代,迎来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起来的中国梦伟大历史性飞跃;其次代表着高擎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后苏联时代的21世纪中国高歌猛进,有力回击了资本主义终结历史的论调;最后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现代化发展和保持民族独立的矛盾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党的最近目标在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宏伟蓝图。这个新时代还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有更大的期待。然而,新时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大社会形态”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故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事情。新时代历史判断是在新形势、新条件、新变化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准则。
(二)理想信念
在《哲学大词典》中,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确立于人们观念之中,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1]822。它是对人类的社会福祉和美好的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又是人们对自身的否定和超越。信念的实质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持立场、观点及追求目标正确性的坚信并力求实现的个性倾向,体现了主体在一定的认识支配下,伴随着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坚定意志追求的行为心理特征”[1]。信念这种意志力是冲动的生成性和计划的控制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合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理想的灵魂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体现了信念意志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镌刻在自己的红旗之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我国无论是东西南北中,还是党政军民学,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實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构成主要是90后,他们普遍具有自我期望值高、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主体意识强烈的心理特点。21世纪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背景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秉持积极、奋进、奉献的思想主流价值观。他们无比热爱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限向往,愿做时代弄潮儿,显示出21世纪大学生的青春风貌。
然而,除了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之外,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普世价值观、消费心理不合理、缺乏科学史观、缺乏意识形态安全知识和个人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消极负面因素,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一)信仰迷茫
对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性倾向,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通常是从“有用”“无用”的态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存在零碎化、肤浅化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了解和掌握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授的基本原理,使得大学生不能运用科学的理想信念应对复杂环境下充斥着的错误思潮。个别高校和教师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兜售西方学者学术观和普世价值观,不利于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事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起到了负面影响。
(二)价值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日趋活跃。在如今大学生的生活中,除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外,还存在着庸俗、娱乐化的倾向,歪曲经典著作,否定革命英雄和历史,丑化政治领袖,解密负面档案材料,怀疑党的领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放映了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主流和非主流、先进和落后的尖锐斗争局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弱化着马克思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三)缺乏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大背景下成长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意志力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极容易产生负面悲观的情绪,做出极端行为。
三、培育理想信念对策和途径
(一)培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90后大学生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个性化的学生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下,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注重理论灌输的同时还要兼顾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心理复杂性,注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保证主流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同时,鼓励他们追求个性,绽放青春,从内心深处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信仰。
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础,大学生总是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是“生活化”和“道德情感化”的集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要注重政治理念的引导灌输,又要鼓励大学生在科学文艺和社会实践中体验思想教育理论的“实践性”“道德性”和“情感性”,让大学生的自我能力、自我需要充分涌流,实现自我社会关系多样化。
(二)培育原则
党管原则。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因此,坚持党管原则,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本在于要和党的宗旨、性质保持高度一致。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在新时代里,青年学生只有站在先进理论前沿,才能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帮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方向的学生讲解知识和推荐相关书目,组建理论学习小组,探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把科学理论和学习研究、校园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的学风,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辉。新时代的理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课堂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视频直播、官方网页等新媒体线上线下与学生保持交流和对话,随时掌握学生理论学习状况,答疑解惑。
加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体现,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身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德迈步向前的桥梁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教师可以探究儒、道、法、墨家典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关怀、礼法规范,转化为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让核心价值观凸显出文化底蕴魅力和时代精神。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举办学术活动、文艺晚会、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营造积极奋进、宽松和人文校园的良好氛围,传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校是意识形态培育的战略主战场,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生活中极容易受错误意识形态的干扰和侵蚀,发生理想信念的动摇。在实际生活中,个别高校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之中“失语”“失踪”“失声”。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思想意识形态这个阵地,首先应该对现实和网络中错误的思想进行批判和反击,勇于“亮剑”;其次,帮助大学生认清不同错误意识形态的实质和危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最后,教师可以培育“新媒体意见领袖”,让大学生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当中茁壮成长。
加强党史和国史教育。“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吴书·孙奋传》)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历史,是青年大学生汲取精神意志力的宝库;国史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包含着治国理政、治乱兴衰之道。大学生学习党史和国史不仅可以学习到历史上成功的经验,还可以对错误的教训进行反思,从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加强红色精神培育。红色精神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创造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黄大年精神和工匠精神等都是不同时期红色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红色精神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机理上是同一的,是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作风和坚强意志力教育的思想宝库。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等推送红色故事,动员大学生向榜样看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负面的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潮,不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黑色地带”,对于思想和心理都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历史虚无主义打一场战略持久战。首先要对歪曲党史、国史和领袖人物的言论进行及时批驳,揭露其丑恶用心;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用科学的历史思维来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历史虚无主义无所遁形。
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产生社会认识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该提供多种社会实践渠道来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当前,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3],大学生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基于心理疏导和关爱,阻断贫困的代际性传播。同时,大量的大学生走向农村进行“支教”的方式,也有利于转化乡风文明,为实现国家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加强国家形势与政策教育。了解国情和世情是每一位大学生的义务,党和政府出台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基于国情和世情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新媒体是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传播的主渠道,大学生是受新媒体负面信息传播影响的薄弱环节。高校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给予正能量疏导,鼓励大学生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勇于担当,贡献智慧。
加强“四个自信”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有机统一。理想信念是“四个自信”的思想支柱和理念支撑,“四个自信”是理想信念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具有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现实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广大青年学生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体。当代大学生只有始终做到“四个自信”,才能够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
参考文献:
[1]哲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