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摘 要:威廉斯是20世纪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他聚焦文化视域,将文化与平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思考,阐述了其对平等的理解。威廉斯认为,平等不仅仅应当在政治、经济的领域中实行,还应当在文化、社会的领域中实行,他从文化平等的基点、物质基础、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等方面具体阐释了其文化平等观。
关键词:威廉斯;大众文化;平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74-02
关于“平等”问题的讨论,是古今学者们十分关注的,也是认识论和价值论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聚焦文化领域,将平等置于文化的长河中去审视,阐释了其文化平等思想,为平等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今,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如财富的不平等,性别的不平等,种族的不平等这些都还未消逝,而这些不平等现象只要存在,关于平等问题的讨论就不会终止。
一、威廉斯对文化平等的释义
“文化”是我们走进威廉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词汇之一,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将文化分为;理想的、文献的和社会的,威廉斯对文化的第三种定义“社会的”文化感触最深。他指出:“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它表现了不仅包括在艺术和学识中而且也包含在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他想借此表达,文化已然超越精神意义的层面,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层面,如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不难发现,威廉斯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延伸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对把文化看作少数人享有的精神之物,指出文化应是平等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威廉斯认为,“平等”一词开始频繁出现于英语词汇中是在十五世纪初,这个词源于拉丁文aequus,意为公正的、平均的、水平的,其最早主要与物理量学相关。在十五、十六世纪“平等”一词的社会意含则主要指“阶级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对平等的要求。随后,阶级平等的含义又有进一步的延伸,指涉一种更普遍的状态,并在18世纪末期被人广为接受。在弥尔顿《失乐园》中提到“公正平等、友爱的状态”,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人们所强调的“所有人皆生而平等”的普遍主张,追求的正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状态。人们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法定上的不平等,阶级特权普遍,正因此人们才会要求改革以实现一种普遍平等的状态。
威廉斯将文化和平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认为平等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精神的状态,还应当是实际的,物质的存在,应当在文化领域和更广阔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实现。威廉斯指出,在整个20世纪的人類行为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几乎对我们整个的共同生活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灾难。英国自工业革命之后,资本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和社会上,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不平等,威廉斯才提倡大众文化,以“大众”“大众文化”“工人阶级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此促进大众平等意识的觉醒。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威廉斯希望借研究文化领域中的平等问题,促进大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平等意识的觉醒。
二、威廉斯文化平等思想的理论基质
(一)生命存在的平等是文化平等的基点
生命存在的平等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关于平等最基本的要求。威廉斯认为:“唯一重要或者说唯一可见的平等,是生命存在的平等。”在他看来,只有生命存在的平等才是一切平等的基点,没有生命存在的平等,他所构想的共同文化也将失去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以生命存在的平等为基点,才能消除社会的等级间的对立和各种不平等,创造一种使所有社会成员可以进行平等交流的社会共同体。
威廉斯对不平等现象也进行了分析,但他认为一些不平等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如他言:“人类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值得欢迎的好事;因为这是任何丰富和复杂生活的根本所在。只有在否定了生命存在的根本平等时,不平等才是邪恶的。”他指出当不平等是否定了生命存在的平等时,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实质上都是对其他个体的否定,导致的是对他人的残忍、剥削和残害。支配性氛围、对文化的排斥,把他人视为大众这些都是不平等在人性理论中的局部实证。实践中有最好的例证:人们会认为个人财产之外的不平等,私人占有资料,即生活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不平等是让人难以容忍的,因为在实践中这种不平等有可能否定生命存在的基本平等过程。
但是,威廉斯也指出,有些方面的不平等并不会对这种生命的平等造成伤害,像特定能力方面的不平等,即知识、技能、努力方面所形成的不平等就不大可能否定基本的生命存在的平等,反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他说道:“技巧并非个人财产,而是整个人类的财产。”综上可见,威廉斯是以生命存在的平等作为不平等存在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那些不会对人的生命存在构成威胁的不平等在他看来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
(二)物质财富的平等是文化平等的现实基础
威廉斯认为,物质财富的不平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否定生命存在的基本平等过程。因为生活和生产资料是实现平等的物质基础,一旦被少数人所占有,就会威胁到人的基本生存,导致不平等的出现。威廉斯指出:“人们会觉得个人财产之外的不平等——即生活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不平等——让人难以容忍,因为在实践中这种不平等有可能否定生命存在的基本平等过程。”威廉斯反对由私有制衍生出的不平等现象,究其本质正是反对私有制。
威廉斯在讨论“工人阶级”问题时也指出,经济条件是划分阶级的重要依据。他说道:“对于许多人来说,‘工人阶级就意味着对于贫穷、恶劣的居住条件以及风餐露宿的记忆,相反,‘中产阶级则意味着有钱可花、良好的居住条件以及一种更完备、更能控制的生活。”这种优劣的等级观念正是由经济方面的差异而决定的,根据人们的经济水平将人划分三六九等,这种等级差异的社会体系也正是建立在经济差异的阶级基础之上的。威廉斯认为,社会等级意识只要存在,不平等就不会消失。他指出,想要消除等级差异,就需要找到支撑这个体系的经济内核,即私有制。他提到:“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消灭积极体系,那就必须扫清其他各种区别的参与,芟除枝节,廓清迷雾,直到我们能看到那个最终支撑它们的坚硬的经济内核。”而只有把这种根本性的不平等的根源剥离出来,关于平等的讨论才会停止,否则一切将失去意义。
(三)普遍大众是承载文化平等的价值主体
威廉斯批判了英国的文化精英主体思想。英国的精英文化代表人物阿诺德、利维斯和艾略特把文化视为人类所思所言的精华,并宣称只有少数人才享有文化,他们强调文化本身超越物质性的一面,自诩为精神贵族,垄断了文化的话语权,肯定了精英群体的文化主体地位。利维斯提出:“在任何一个年代,文化的传播和伟大艺术的发展都是少数人的努力,只有少数人可以给出一个时代文化和艺术最精准的判断”。而威廉斯并不赞同,他认为“文化是平常的”“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他试图摆脱精英主体文化观,恢复大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威廉斯认为,普遍大众是承载文化的价值主体,精英群体和普遍大众作为文化的主体,地位上应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威廉斯明确指出“事实上没有所谓的大众:有的只是把人视作大众的观察方式。”而这种划人为群的方式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资本剥削过程中被充分运用。社会中的多数人被归为大众,被视作可怕之物,剥夺其文化主体地位,这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此,威廉斯说:“只要我们发现这个公式不足以诠释我们自己时,推己及人,我们才会承认这种做法用在陌生人身上也是欠妥的。”其实人们并不了解真正的大众,而只是由一个虚拟的公式来认识他们,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检验一下这种将多数人视作大众的公式是否合理。
威廉斯反对精英文化,捍卫大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指出普遍的大众才是承载文化的价值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即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才是价值主体。文化不应是少数人的私有物,而应该是普遍的、大众的,而作为文化主体的普遍大众不应因经济条件的不平等而被剥夺其文化主体的地位,无论精英还是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上应是平等的。
(四)社会平等是文化平等追求的价值目标
“共同文化”所体现的“平等”思想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平等意义。威廉斯提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斗争过程就是创造公共意义的斗争,这个斗争是真正的论坛,这个论坛是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社会:其价值是直接被共同创造和被共同批评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有关阶级的讨论和排斥可以被共同而平等的成员关系的现实所取代,那就是一种共同文化的观念,并且在发达社会里,它正逐渐成为革命的复杂实践。”由此可见,共同文化思想体现了追求社会平等的美好愿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割裂已久,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失去了友好交流和沟通的氛围,社会成员之间这种长期矛盾对立的状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加冷漠,我们需要一种“共同文化”来平息和调和,否则社会可能最终会走向毁灭和终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共同文化”同时兼具着追求社会平等的价值诉求。
威廉斯认为,“共同文化”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平等协商,多元文化平等共享的一个契机。他将“共同文化”的平等价值诉求的实践寄希望于文化启蒙、扩张之上,主张通过教育、传媒和阅读等方式,消解文化高低之分。威廉斯重视文化的教育传播作用,呼吁普及国民教育,推进文化平等意识的发展,希望可以把少数人的文化作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延及大多数人,由多数人享受文化带来的益处,而有选择的精英式教育只会造成文化封闭,不利于形成开放的、平等的文化,无法真正做到教育、文化面前人人平等。
三、威廉斯文化平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平等不应该仅满足于政治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诉求于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关于平等问题的讨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马克思也曾讨论过分配平等的问题:“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平等,不仅强调也消灭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而且要消灭导致不平等的社会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由此产生的阶级差别、社会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一种理性科学的平等观。
威廉斯深化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将文化与平等联系起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首先是关于不平等产生的根源问题,威廉斯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不平等,消灭不平等的关键在于消灭私有制。其次是关于实现平等的方法上有所区别,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消灭阶级,消灭不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而威廉斯则寄希望于文化革命,希望以温和的方式实现阶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会各成员间的平等共处。威廉斯在文化平等研究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他过分夸大了文化在实现平等上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想主义成分。汤普森批判了威廉斯把文化诠释为“整个的生活方式”的思想,他指出威廉斯对文化的论述存在着不够普遍、缺乏革命性问题。他提出“文化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阶级冲突的强化,真实的利益和权力越来越明显”。階级矛盾在现实中是不可避免的,而威廉斯在面对这个问题显得犹豫。
总之,威廉斯作为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其思想具有前瞻性,伊格尔顿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好像让你感觉到,当你拼力到达某个理论高度时,发现威廉斯早已不声不响地占领了那个位置,而且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到了那里。”威廉斯倾力于打造一个物质精神共融、平等民主共存的社会共同体,他虽然批判精英文化,但同时也认为精英文化也可能成为普通大众能够消费的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显然说明了威廉斯思想中矛盾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不能因此而否定威廉斯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说,威廉斯是20世纪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杰出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平等、关于文化的解读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M].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F.R.Leavis. Mass Civilization and minority Clture,Cambridge:Minority Press,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