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潇 李星辰
摘 要:改革开放已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变化中可以看到平等的时代价值愈加凸显。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国家层面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寻求理论指导,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平等、达到什么样的平等的重大命题,对解决我国当前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平等观;反杜林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38-02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平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反杜林论》主要批判了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对当时德国工人运动指导思想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文中“道德和法。平等”一章对杜林的平等观展开深刻批判,然而恩格斯并不止步于单纯批判,他在反驳杜林言论同时深刻阐明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为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和解决平等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恩格斯对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的批判
方法论是我们正确研究一个问题的关键,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首先就其研究平等问题的方法上展开的。在文中“道德与法。平等”章节的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把杜林的研究方法定义为一种先验主义的方法。杜林的研究习惯于“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1]436先验主义它不是以现实世界为出发点,也不是从我们所需认识的对象本身去认识其特性,而是通过对特定对象的概念在人脑中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得出特征,即“首先,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颠倒过来,用对象的映像即概念去衡量对象,”[1]437这样一来就造成认识上的本末倒置,概念成了核心,研究对象反而要调整自身以适应概念的发展,可见当使用先验主义的方法认识事物时,得到的结果只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恩格斯对杜林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批判,不仅停留在对他的方法突出体现出的唯心性的批判上,还进一步深刻剖析了杜林形成先验主义方法论使用材料的性质,他指出,首先杜林认为我们所处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为了便于分析可以简化两个不相关联的人,这种思维即这种“两个人”的模型却忽略了人赖以生存的现实社会生活,只是抓住了现实生活复杂联系的冰山一角就企图以偏概全,这根本就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其次虽然杜林把这种以偏概全的简单模型的逻辑论述得很清晰,但对社会平等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这就使得杜林不得不把自己已经形成的平等观念生硬地转移到了抽象的“两个人”的社会模型中去。
(二)恩格斯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抽象实质
在杜林看来,两个人不论在什么状况下,意志都是完全平等的,这是不容辩驳的。恩格斯评价道:“两个人或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这不仅不是公理,而且甚至是过度的夸张”[1]438。我们可以观察不同人的具体生活情况,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条件差别显著,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完全的平等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第一在性别方面男女生来是不平等的,也是无法选择的;第二即使我们忽略性别上的差异不平等,但在生物繁衍角度,同性的两人没有能力交配繁育下一代,假如人跟人完全一样那么社会一开始就注定要灭亡;第三或许再进一步假设这两个人是家长,这种论证也是有局限性的,只能证明家长的平等,没有证明我们每个人的平等性。所以,我们哪怕根据身边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够推出杜林平等观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杜林平等观的建立基础、思想来源,就是他自己所杜撰的所谓意志完全平等的“两个人”,尽管如此这个“两个人”的模型也非杜林本人所独创。那个时代思想家都抱有这样一种设想,一些欧洲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如卢梭、亚当·斯密等早已用过这样的假定。被恩格斯誉为18世纪辩证法思想杰作的《论人间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就是以“两个人”为模型对不平等的起源展开论述。表面上平等的两个人,一旦出现劳动分工,开始互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时就产生了不平等,卢梭等人仅仅是把这“两个人”当作解释自身观点而所举的例子,而杜林则将这种举例上升”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一切历史形态的尺度”,他试图将“关于事物和人的严格科学的观念”变得易于人们接受一些,可这种方法显然是与实际相背离的,因为,“这两个人应当是这样的:他们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1]439这样的两个人是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抽象人而已。
二、恩格斯的平等观
恩格斯否定杜林的平等观并非否认平等的存在,而是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认为平等观应当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一定的历史关系而形成的,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原则之上。
(一)在历史中形成发展的平等观
恩格斯认为平等是伴随历史前进着的而处于发展之中,同一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同一民族所形成的平等观念各不相同。奴隸社会时期的人们,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丛林规则,在他们眼中人人平等是天方夜谭,不平等成为一种常态,似乎是天经地义并且无法改变的。不仅平民如此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也均持有这种思维,如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公民和奴隶在地位上的从属关系及由此导致的其他方面的不平等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把两者看作是平等的则是违背自然的。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再伟大的思想家也跳不出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到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主和奴隶的不平等外,其他群体间差别已经渐渐减弱,不过这种平等也仅仅是自由民群体的平等,范围狭小。平等理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恩格斯强调“其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遗忘的历史为前提。”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判断,平等的观念属于历史的产物,平等的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理念。
(二)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平等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认为平等观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是上层建筑重要构成部分,平等观的发展与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历史角度来看,任何平等观念的出现都是由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平等观念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脱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空谈平等,只考虑思维的必然性,这样形成的平等观是毫无实践价值的。简而言之,平等绝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为了追求特定社会利益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与杜林的形而上的平等观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克思认为与私有制相适应的阶级利益关系是不平等的现存形式,民众在争取社会平等时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是打破等级制度,反对封建压迫和一切无端的歧视,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就要争取社会变革来获得平等,因为无产阶级的实际内容,也就是恩格斯关于实现平等要求,就是消灭阶级。因此,恩格斯平等观念的本质就是摧毁阶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的平等,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两个人”是抽象的人,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是不能存在于现实中的。
三、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凸显了平等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平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通过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实现无产阶级平等才能够维护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达到公平正义。在政治平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民主,传播和落实社会主义平等观念,消除一切政治特权阶层,剥夺阶级特权,维护人民群众平等权利。在道德平等中,社会主义是世界人民崇高的道德追求和人类解放的实现。在经济平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目前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前提,再分配时更注重公平,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平等领域,过去社会平等是与人的社会地位,家庭财产状况,权力等因素有很大的联系,而社会主义平等观念包含了所有的社会领域,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平等虚假性的突破。
无产阶级平等观的结论,就是只有在消灭剥削、消除阶级之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平等权才能最终实现。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平等要求。因此,不断推进人的平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平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内在要求
无产阶级平等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在对时代和未来进行谨慎分析论证后提出来的,也是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平等最能反映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要实现的现代化,不局限于经济建设现代化,也意味着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革命造就的,颠覆了资产阶级和地主剥削制度及其狭隘的平等追求。在历史悠久、传统惯性强大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打破形而上学的平等,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创造了多样化的生产关系,但其中不免存在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成为阻碍实现社会平等的体制性障碍。社会主义就是要破除一切体制缺陷,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平等,而这种平等又反过来凝聚民族合力,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平等相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有更高的境界,不再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更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所鼓吹的虚假平等。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平等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经济突出矛盾,努力推动社会平等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