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存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联性研究

2018-10-23 11:18柏铁山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高等教育德育

柏铁山

摘 要:生存教育的价值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满足,二是对社会群体价值的满足。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内容,具有社会性、个体性、教育性三个方面功能。通过比较发现,高职生生存教育与德育具有内在关联性:生存教育的实践性与德育目标的统一;生存教育和德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生存教育内容和德育内容相互渗透。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存教育;德育;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55-02

高职阶段是个体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高职学生价值理想淡化,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生活方向逐渐迷失,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固有的德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而高职阶段也是开展生存教育的关键时期,生存意识、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等构成了高职生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探索高职生生存教育和德育的内在关联性,可以充分利用生存教育具有实战性质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一个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德育的新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一、生存教育的历史发展、内涵及价值取向

1.生存教育的历史发展

生存教育实践,伴随着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生存环境比较恶劣,能够活着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也是最主要的目标,那时的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到了近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寻求很容易就能满足,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標。这个时候的生存教育,更多地强调生存目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更多地强调理想和价值层面的问题。

虽然整个人类发展史都存在生存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生存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名词和概念被提出来,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1],这也是“生存教育”概念第一次被提出。

2.生存教育的内涵

我国各界研究者也非常重视“生存教育”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生存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体育教育、关爱教育等特定领域的教育。第二种观点将生存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认为生存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生存教育不仅重视人类的智力因素开发,同时也要关注人类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就是生存能力的教育,就是发觉人类的各方面潜能,增强人类的生存技能,以适用不断变化的社会。

以上三种观点,都陈述了生存教育的某一方面,综合来说,生存教育是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使受教育产生强烈的生存意识,储备必要的生存知识,深刻认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生存技能,最终达到迅速适应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教育。由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个体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间节点,因此,生存意识、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等理念方面教育是高职生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

3.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以往的生存教育概念中,十分强调生存知识记忆和生存技能训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个体自身的成长,人们越发意识到,活着或者生存已经是非常容易达到的目标,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只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生存教育是生存意识、生存价值、生存知识、生存技能的四位一体教育[2]。实际上,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培养个体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的过程[3]。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个体要发展成长,最终要的当然是学会如何生存,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维持生存和延长生命的长度并不是唯一追求,更不是终极追求。人类的终极追求是拓宽生命的尺度,寻求生存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存教育的价值有两个属性,一是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满足,二是对社会发展的满足。

二、德育的内涵、功能

1.德育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广义的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操作演示以熏陶涵养被教育者,被教育者通过仿效教育者和练习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原则(即道)有所理解和遵循(即自化)的活动。”[5]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受教育者接受系统性的认识教育、体验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特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学校德育呈现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和现代观念教育等方面。中间层次,它包括道德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最高层次,它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6]

2.德育的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性质是复杂的,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7]总的来说,德育具有三个方面主要功能。一是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对社会发挥的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力的性质。主要指学校德育在社会领域发挥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二是个体性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指德育在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力,享用功能处于最高层次,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三是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第一,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第二,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促进功能。”[8]

三、高职生生存教育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1.生存教育的实践性与德育目标的统一

生存需求是个体的最基本需求。没有个体生命的存在,其他高层次的各类需求根本无从谈起。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个体生命成长的早期阶段,生存需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生存的本能,使得个体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斗争,获取生存资源,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但是人与一般动物有着本质区别,人总是生活在“双向度世界”矛盾统一体中,二重性、矛盾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9]动物的行为受到本能、欲望的驱使,存在偶然性;人的行为能够超越本能、控制欲望。人作为个体,生存不是活着的唯一追求,还要寻求活着的意义,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把自身提升出来,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存在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与意义。个体的这些生存追求,正好是德育的目标。

2.生存教育和德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提高生存质量和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生存教育和德育的共同价值取向。个体的现实存在和价值存在共同决定了教育不仅要教会个体生存手段和生存技能,又要引导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特征。现实教育中,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外在尺度)和人的心理世界(内在尺度)来塑造人。德育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為人,高扬人类的自由本性,确立每个个体的独立人格,凸显自主、自爱、自尊的人格属性,提高个体精神层次追求,在此基础之上促成良好的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模式,提高生存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通过激发人的生存意识,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促使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存教育是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的有机统一。”[10]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存教育和德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3.生存教育内容和德育内容相互渗透

德育不仅是个体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道德本身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的生活和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11]德育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层次内容(认知层面),包括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这些教育是个体形成良好品质和素质的基础。二是中间层次内容,它包括道德教育、民主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念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是提升个体的内心信念,形成内生准则,民主与法制教育是让个体意识到外在的准则与约束。三是最高层次(价值层面)内容,它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一层次教育,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导向。而生存教育的内容包括基础层次(认知层面)的生存意识、生存环境;中间层次(技能层面)的生存知识、生存技能;最高层次(价值层面)的生存价值、生存目的。生存教育的三个层次教育内容和德育的三个层次教育内容具有高度融合性,二者的目标是带领个体全面认知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高职生生存教育和德育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上存在极强的内在联系。作为两个方面的教育者,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挖掘对方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因子。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学习生存教育过程中情景模拟、户外拓展等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生存教育工作者借鉴德育过程中的理论灌输、形象塑造、价值引领等教育模式和方法。二者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建立一个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生存教育和德育的新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周家荣.生存教育与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J].邯郸学院学报,2009(2):90-92.

[3]黎琼锋.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教育提升人性之意义探寻[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0.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3.

[5]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105-108.

[6]靳勇.关于高校德育内涵和层次性的辩证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4):85-87.

[7]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88-92.

[8]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2008(9):12-1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10]翟春,张洪涛,高佳.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105-109.

[11]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人学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1-7.

猜你喜欢
高职生高等教育德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