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8-10-23 11:18姚倩倩张欣欣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挑战

姚倩倩 张欣欣

摘 要:文化在社会历史中形成,渗透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构成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之间紧密相关,相互促进。大学生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应该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但是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缺失给文化自信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需要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文化自信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挑战;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29-04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应该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分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根据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缺失现状,得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对此,希望能从培养内容、培养原则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为增强文化认同和提高文化自信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之间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这两者在概念上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又体现一定的递进关系。

首先,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核心都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周围人和事物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积累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认知和判断。从文化认同的内涵中得知:各民族对有意义事物的认同便体现在价值观上。文化自信也集中表现为价值观自信。而两者核心内容在我国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代表着我国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指引人们思想的發展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其内容并把它作为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并提升其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具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当今中华文化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这离不开“三大文化”的支撑。“三大文化”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精华内容,对如今文化发展仍具有传承作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等伟大实践中,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想文化。“三大文化”是增强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当今大学生之中无论是要增强文化认同还是要培养文化自信,都需加强对“三大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文化共识,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使我国能在文化方面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探索过程正是体现了文化认同的过程,也由于这条道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经得住长时间的考验并不断向前推进,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根基。如若中华文化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文化自信的培养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更加坚实,更具有持久且稳定的生命力。

最后,文化自信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方向且增加了文化自信的强度。就心理学而言,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理上的主观反应,其带有肯定的认知和积极的心态。但文化自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因此,这种自觉的心理增强了文化认同的强度。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文化自信可以把自身对文化价值认可的信念积极践行于实践当中。而当文化的自信践行于实际生活中时,便是对文化认同最强有力的回应。从文化的发展趋势上看,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可,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并且对未来文化的前景拥有坚定的信念。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信心,为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使文化认同有了前进动力。

总之,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使其更有底气;文化自信的提高使得人们自内至外增强了文化认同,并为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两者辩证统一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全过程。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其影响使得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本国文化缺乏认同,导致文化自信的培养也难以向前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缺乏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力

中华文化作为历史上唯一未中断过的历史文化,其中蕴藏着古人给后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为增强文化认同奠定了历史性基础,需要当代大学生不断传承并发展下去,然而如今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首先,当代大学生掌握的中华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华传统文化语言晦涩,内容比较抽象。当代大学生诞生于信息科技时代,这些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其认知处于浅层次。另一方面,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主要通过大学语文等公共课来传授,其效果微乎其微。大多数高校较为注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很少重视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和教师的配备。其次,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华的认知存在偏颇,未能践行于实际生活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然而他们认为这些有价值和精华的内容是和现实社会脱轨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且不能满足其需求,导致他们对此内容的认同度较低。

(二)当代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突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利用高科技等手段使其文化涌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当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为突出。网络上出现的相关内容和生活中西方文化产品使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存在西化的倾向。例如,西方的节日在大学生当中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我国传统的节日却被淡化,他们不仅失去了对节日的热情,而且对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知之甚少。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喜欢看美国大片,也从这些影视中逐渐接受和认同西方国家宣传的人权、自由和平等观念。这样一味地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而放大我国在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会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有待加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了当前文化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增强对其的认同。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先进文化认同方面的缺失给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困境和挑战。

一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受到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導和引领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行动指南。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把这种理论的学习当作是无用论,应付考试。另外,近年来考研机构对公共政治的解读日益功利化,导致大学生把其作为考研的工具。总而言之,一些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同度也逐渐降低。

二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缺失。价值认同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人们共同的肯定和认可,可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多种文化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得他们在思想出现选择的困惑,导致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在思想上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且逐渐外化在他们的行为上。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呈现物化和金钱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功利化的个人主义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也难在他们当中对其形成强有力的认同感。

三、文化认同视域下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建议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天然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可以为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思路和方法。以下主要从培养内容、培养原则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来增进文化认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培养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结合当代大学生文化认知的现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增强文化认同和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价值观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加以学习的,同样文化自信的培养也要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它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根源,也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做传承历史文化的文明使者,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2.革命文化是宝贵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它带有浓厚的革命气息并包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革命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宝贵资源是因为在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学习。大学生作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传承者和开拓者,要在他们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注入红色基因,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知识理论学习、培育高度的爱国情感,让他们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革命精神中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需要当代大学生结合时代的特征和自身的实际认真学习,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和发展下去。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它代表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我国文化在现在和未来拥有坚定信念和持久生命力的软实力之源。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才,他们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不仅要积极认真学习此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和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新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它需要大学生不断挖掘并汲取其精华内容。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主流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聚集他们思想的向心力,坚定在文化方面的信心。

(二)培养原则:方向性、引导性、包容性、实践性

培养原则,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根据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认同和自信的过程中,其思想、心理以及行动上的发展状况及规律,制定其原则如下:方向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1.方向性原则。文化和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虽说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政治的成分,其性质和方向都是由政治所决定的。在政治中方向性原则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是进行政治活动的灵魂。因此,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前提,在我国其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使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需要紧紧把握此方向,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刻关注我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动态,深刻把握理论知识和动态现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2.引导性原则。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正处于向成熟和稳定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心理还是思想上来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自信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引导他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引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三大文化”的态度。增强他们对“三大文化”的正确认知、应有的态度和未来发展的信心,从他们的内心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和稳定生命力的信念。二是结合他们的发展状况,根据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和反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做到由内而外的认同和自信。

3.开放性原则。全球化和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同时,他们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也易产生困惑的情绪。对西方文化,大学生应该采用何种态度和方式是开放性原则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接受和包容的态度。在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包容的态度和开放的姿态使得当代大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在认同本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采取借鉴的态度,吸收他们的优秀成分,充实我们文化自信的发展。二是理性对待西方文化,提高对其的辨认度,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认清西方文化的本质理念。

4.实践性原则。理论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且要经得起实践的经验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实践活动也息息相关。实践性原则是指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和最终目的都要践行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和巩固。实践性原则的内容主要是在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的过程中,知识教育和理论的学习要有与之相符合的活动,其活动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另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活动当中。最终,他们文化自信的培养都能够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力量和信念并外化成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途径: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与认同度

根据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缺失现状,结合培养的内容和原则,把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培养其文化自信的途径,达到培养他们文化自信的目的。

1.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奠定理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是增进文化认同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三大文化”之后,才会在其思想上形成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并对其优秀的内容产生肯定和认可,从而为培养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基础。目前,当代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仍是通过高校课堂。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作为传播文化知识主渠道的作用。其课程的内容需与时俱进,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情况,运用他们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同时,高校应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开展。其中人文素养的内容可以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相结合,作为必选课和选修课程在高校中进行开展,使得大学生对文化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2.利用校园文化的渲染优势,创造育人环境。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6]由此可见,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并辩证统一于实践活动当中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也有良好的育人功能,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引导其思想的前进方向。同样文化认同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环境以及组织的校园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主流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之中,运用环境的隐形力量引导高校学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另外,学校可举办形象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活动进一步熏陶和深化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3.借助网络文化引导作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便能获得全球的文化知识信息,开阔了眼界。同時,一些媒体与网络中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和落后的文化内容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负面冲击。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这一新媒介的作用,明确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重视其内容的引导,并将它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新型力量。

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和传播的力度,借助其资源共享和快速传输信息的功能,形成自己的校园网络主流文化。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网络中,让学生们在潜意识里对文化认同的内容和文化自信的来源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宣传的方式和内容的转换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吸引他们的眼球。其次,高校要借助校园网站做和文化有关的策划活动,找到校园网络和文化认同的内容结合的关键点,建立文化主题,形成网络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引导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再次,文化网站需建设一个学生之间互动的平台,此平台要开放、公正且要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并设计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奖励措施来增加参与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文化动态并加以指导。

4.践行文化的认同度,提高文化自信能力。当代大学生对文化认同和自信都要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并通过实践培养他们对文化自信的能力和信念。学校可定时举办相关的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来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可以定期举办文化知识竞赛,其内容既涉及课堂内学的和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包括一些我国目前文化发展最新动态的内容。通过知识竞赛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基础,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其次,邀请和文化相关的国内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座,不仅包括知识的讲解传播,还可以涉及交流和互动的环节,为学生解决困惑。最后,组织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革命基地和历史博物馆调研,配备相关讲解人员和教师指导,在实践活动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深入到红色文化基地,他们的思想有了哪些转变,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来探究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否得到了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5).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3]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C]//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挑战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