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 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开展工作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才能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近期,我们对相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开展调查研究,探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政府采购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正常履职和维持运转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努力做到管理有序,并充分发挥效益。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权责不清
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单位对于公用经费管理(如公务接待、差旅费开支、集体福利)等有严格制度规定的方面从严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有的只在会计账面上反映,没有实物登记账,有的资产领用无记录、移交无手续。有业务人员认为领导使用的固定资产不便于核查和管理,监管失责。
2.资产管理账实不符,反映失实
部分单位接受捐赠或调拨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没有在账面上反映,未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上进行核算。例如有的单位接收了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移交的设备,这些设备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已经列支,项目实施后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是有些单位将这部分移交设备放在账外,成为账外资产,失去有效监管。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人员调动时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移交。有的单位疏于日常管理,仅有固定资产总账没有明细账,缺少定期清查盘点,长期不对账、不清点,而且账面数目连续多年保持不变,导致出现了账面与實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
3.判定标准难以拿捏,分寸有别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业务人员尤其对未达规定标准的很多资产登记与否拿捏不准,比如单位购置的移动硬盘、凳子、电暖器、图书等小物件,有的单位把单件采购的都进行了登记,有的即使是批量采购也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从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业务人员了解,由于固定资产报废手续繁杂,不易处理,单位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又无权处置,一般都在库房长时间存放,管理成本增加,费力费时消耗多。
4.基层单位要求各异,执行不同
2013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变动较大,其分类方法、价值标准、计提折旧等方面作了调整,基层各事业单位对分类、价值标准等已及时作出调整,但在计提折旧中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加之业务调整量大面广,为减少工作量,通常采取核算原值的办法不提折旧,报表中至始至终都反映初始计量时的价值,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数量及其价值的增减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有的单位采购不按程序办理,还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等不按规定程序报备审批。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盈利要求,也没有固定资产现值考核的压力,内外部审计的压力也相对较小,从领导到财务人员都不够重视固定资产的核算,对经费管的严,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宽松且不规范。从县以下层面来看,除学校、医院以外,其他事业单位规模较小,日常把重心放在业务工作上,资产管理因没有考核任务,通常由财务人员兼任(包括学校和医院),从传统意义上认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管理都应由他们负责。
2.管理缺位现象普遍
从编制上来看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单位内部也就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监管机构和职位,财务人员一人多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难免出现疏忽和遗漏。同时大部分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只管核算不管管理,以核算代替管理,在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由于管理意识缺乏导致管理缺位,出现资产管理底子不清、闲置浪费、甚至遗失等现象。
3.监管机制尚不成熟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经全面实施,在款项支付时,一般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审核,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资金。日常采购业务中,事业单位提出申请后,最关键的是看单位零余额账户有没有额度,只要额度充足即可购买,采购预算制约不明显。另一方面,对各单位的资产状况尚没有标准进行考核,单位财务核算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财政部门预算拨付后不能有效跟踪和检查了解采购、使用和处置情况,内外部监督力量十分有限。
4.业务人员不够专业
一些单位存在财务工作人员不专业、不专职,兼职兼业多的现象,有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是由不具备会计知识的办公室人员兼任,有的会计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尤其是“小单位”单位内部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规范,分工不够明确,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账务处置不妥当,采购、日常监管、报废处置程序不到位。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法规意识,依规管理
强化业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规矩意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管理的法制意识,从严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从严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单位采购按要求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按程序办理,并尽最大努力节约资金;促进日常监管制度化,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变卖等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处置。
2.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机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处置、出租、出借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健全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责任人。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明确专人负责,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各单位设置一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完善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统一统记、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3.加强日常监管,夯实责任
各单位都已使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软件,应认真对照软件设置,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对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使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避免人为沟通传递的诸多问题。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和资产数据电子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定期对所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物相符。有条件的單位应设置固定资产专职岗位,及时对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登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日常业务工作。
4.强化业务培训,提升素质
各单位要创设条件提升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及时更新业务、法规等方面知识,严格按《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范核算。开展信息系统业务培训,以适应新时期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严格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每年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每位业务工作人员具备相关资格和能力,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5.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管理
县镇财政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和处置监督机制,定期深入到各单位检查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和处置情况,严格把关并审批处置资产的金额、数量。各单位应落实好单位主要领导上任和离任时固定资产盘点审计制度,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不能擅自处置。不论单位大小都应明确分工,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分离,做到“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使财物保管员和会计的责任分开,建立完整的监控体系。
四、结语
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认真落实改革后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管,使用单位要提高认识,通力配合,依法依规管理,共同助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参考文献:
[1]范晓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时代金融, 2016(29):259-260.
[2]周晔红.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30):7+9.
[3]王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 2016(20):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