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茂康
【摘要】管理会计是当前企业如何规划未来财务战略目标、如何制定预算标准的一个重要岗位,其提供的相关管理信息结合了当前的财务现状,并对此作出实质性分析。在分析管理会计自身的重要特点外,以事业单位为支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如何将其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案,完善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操作运用。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介绍,考虑其财务方面的特殊性要素,采取管理会计中的规划方案,来制定如何使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和战略制定中得到创新运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事业单位;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3;F810.6
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其独有的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方法都在企业的日常规划决策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其核算体系与一般的生产制造销售企业有明显的不同,其不存在产品成本规划、原材料购进、货物销售等环节,更多偏向于行政业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拓展开发,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模型案例、机遇挑战等常规性預测都将不适用事业单位。本文将根据管理会计的特点,结合其预算和数据分析功能,以事业单位为模板,探究是否能够将预算体系、数据模型与事业单位相结合,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会计的特点及运用角度
(一)管理会计偏向于总体把控与统筹规划
整体到局部是管理的核心点。从整体出发,基于总目标所制定的总体方案更大程度上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分块的细节化处理,对于总体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较于财务会计的理念,管理会计对于各大资产、负债等明细类科目不作重点关注,其核心集中于如何把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当前所期望的利润目标,从而诞生管理会计这一会计分支。其中预算方面更加展现了管理会计这一总体把控到局部细化的特点。预算从销售预算出发,根据企业当前和往年该季度或该年份的销售数据,预估未来季度或年份的销售数据,并从销售预算出发,对成本、费用、利润项目做预算分析。
(二)管理会计基于当前企业信息作必要性补充
财务会计所取得的信息更多程度上是基于企业目前所产生的销售量、订单量、生产量、耗费量等记录的实际数据,对于未来层面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机遇、挑战等宏观性内容,财务会计分析到的信息较为稀缺,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未来项目的预测及考量。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大多为经营性信息,如何把控经营项目、筹资项目与投资项目有机结合,是管理会计需要从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提炼和分析。同时管理会计更大程度上基于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要求所制定的未来发展方案,其所提供的内容不需要经过外界的考量和评估,更大程度上降低外界对企业内部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具有多样性
管理会计主要是在战略、分析、预算、成本、预测等方面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性预估和判断,减少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企业的战略决定了公司实现其目标的主要方向,管理会计在战略方面采取公司整体战略、竞争性战略、职能性战略这三种常见层次的战略,从外部因素(法律法规、社会规范、行业规范等)和内部因素(资源、流程、技能等)这两方面进行战略预估判断,采取SWOT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概率预估相结合,应用于组织的战略流程中,并且在生产经营环节采取平衡记分卡,生产部门的生产意愿、销售环节的现金流量差和业务规划点都将作为评估平衡记分卡使用成效的有利依据。在预算方面所采取的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预算制定方法都将从企业实际所发展的经营情况出发。成本环节中采取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都是根据生产部门所制定的成本归集方法来预估判断。学习曲线、期望值分析、差异计算等绩效使用方法都是基于如何更加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
二、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运用的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事业单位核算体系的现状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作为其首要目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预算拨款,资金提供者不要求得到同等资金所对应的回报,也不用对外公布该项投资款所对应的投资项目当前或未来预期的利润信息。这种资源形式的配置由于不用考虑是否该项投资能够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也不用为此承担较大的经济责任,作为事业单位本身而言,从管理层到具体实施部门,对于项目本身的成本问题都会缺乏效益观念,缺乏对于成本本身的估计和核算,也不用追求成本最小化、信息最精细化。并且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与企业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大相径庭,没有进一步追求组织价值最大化的压力,即事业单位只考虑如何满足当前国家信息、形势的需要,并未考虑其他外界利益相关者的切身需求,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控制管理。
(二)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运用的分析
管理会计在当前事业单位的运用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效果。首先,体制上受到了制约,事业单位的资金较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每年该事业单位的拨款量一般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数额(特殊建设项目资金除外),其拨款的数额与最后的利润回报不成正比关系(不要求得到相对应回报),因此管理会计无法很好的实施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其运用的动力不足。其次,事业单位管理者观念落后。行政管理部门较大程度上关注该项目是否能够切实可效的实施和运营,对于成本方面的关注度较少。最后,当前事业单位采用预算会计,执行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使得事业单位除开展专业业务的财务收支核算体系以外,其他经济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成本意识弱化,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更加缺乏。
三、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应用的意义
(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因事业单位的核算体系做出调整。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主要以追求宏观的社会效益为总体目的,并且将完善当前城市的基础建设、基础服务作为目标,而社会效益的大小并没有量化的标准和其他相类似行业的判断依据,在日常的行业管理中存在管理涣散等问题,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较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层次性,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会降低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管理,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规划和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社会价值。
(二)提高事业单位各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方案成型之初,绝大多数和成本挂钩,其成本的核算体系并未很好的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针对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耗费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核算。同时该项目在投入过程中,应考虑投资回报率的因素,考虑到事业单位组织形式的特殊性,该因素的考虑比例不能很大程度上决定该项目是否进行投产,完全不顾成本的盲目投资很大程度上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剩余所得所提供的项目未来盈利信息能够有效判断该项目的投产比率是否能够为事业单位本身带来一定的利润、能否平衡社会服务和利润获得之间的关系。将目标成本和未来收益率都考虑在内,并且以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目的为总要求,更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
(三)强化战略体系在事业单位的运用
管理人员利用管理会计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资料做进一步处理,分析事业单位所存在战略问题和管理缺陷,并对此进行改善。为事业单位未来的规划奠定基础,有利于事业单位根据当前的投资情况和社会反响,做出下一步的方案预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
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运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对事业单位营运全过程进行控制,加强业务监督和业绩考核,衡量各部门对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履行的贡献程度,能够促进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完成社会职责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更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实施相关政策和开拓相关服务的执行力。
四、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机制的创新点
(一)绩效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更大程度上依赖事业单位当期投入的资金数额,而资金数额的大小依赖于国家财政部门对该事业单位的预算。成本投入的盲目性是当前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弊端,不考虑成本的收益原则也跟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有关,但是相较于企业过度看中成本收益原则,事业单位在保证该项目顺利建设和社会反响较好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预期所能带来的收益,绩效原则中所提及的投资收益率和剩余所得很大程度上可以在事业单位成本机制中得到运用,但是覆盖面积不能过大,最终也应考虑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二)预算松弛的扩大化运用
预算体系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较为充分,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对该事业单位以前年度的花费情况预估下一年度的财政拨款,并对特殊项目进行额外拨款。事业单位针对财政部门的拨款项,应该在单位内部制定预算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于内部预算项中多余的款项,可以采取加快未来年度的方案实施,也可以扩大事业单位的其他投入项,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度。
(三)基础行业流程与基层行政服务单位结合
企业在生产环节考虑产品的生产流程,缩小半成品的储存时间,并且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摊间接成本,帮助管理者识别出无效的产品、部门和活动。事业单位应制定相對应的行业流程,并对该流程的可行性做相关实验和评估。结合基层行政服务的特点,简化其中的不必要部分,加快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支出,并按月或季度对当前行业流程进行总结和反馈,完善基础行业流程。
(四)拓展信息化输入输出处理
随着“互联网+”的推行,信息化整合和分析处理逐渐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事业单位的信息较企业而言更为简单,但是所涉及的内容涵盖方面比企业更广,企业单纯性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模式的信息处理方式不适合当前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事业单位将各业务按照各行业、各时间点、项目投资数额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且以成本作为起初标准,对项目的实施规范流程,在考虑内部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外界影响力,对于投资成本较大的项目实施成本控制监控,按月度进行上报该项目实施情况,并通过信息化处理,考量其成本收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五、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运用的发展措施
(一)会计职能拓展化
目前,会计的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事业单位各个方面,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会计人员要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计划用于分析,并且更加广泛地参与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在管理决策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成本控制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有机结合
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服务体系方案所涉及到的成本内容,按照当前事业单位的核算体系,均采用收付实现制模式。为了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可在运用收付实现制的同时,对所属成本项目均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该核算所获得的信息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成本信息,从源头寻找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最后事业单位的报表内容依旧按照收付实现制出具,所列示的权责发生制信息只作为成本核算信息处理。
(三)运用不同类型的成本方法来控制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的耗费
事业单位的产出主要是服务,多以公益项目或政策效果来表现,资源的耗费与收入不成正比。因此,在保证服务质量不下降的同时,要采取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会计中所涉及的吸收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都可以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例如: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事业单位从事的每项业务所涉及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作业单位,通过对该单位的分析,了解每项作业的有效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投入增值性,对作业进行管理和改善,可使资源耗费最小化。作业成本法可确保成本动因的有效分析,能针对性地对资金投入进行事中控制,从而有效地加强绩效管理。
(四)将责任中心引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
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是组织中界定分部或子单位的一种方法,各个责任中心的划分以这些分部或子单位的自治水平及其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为依据,责任中心的绩效评估也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制度将单位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情况,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一般而言,责任中心拥有与企业总体管理目标相协调、且与其管理职能相适应管理决策权,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与责任中心的类型划分较为吻合。对事业单位按照职能进行分块,并匹配相对的责任中心,将内部控制和责任中心相结合,确定一个时间点对当前各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起到激励作用。扩大内部核算的范围,从而为事业单位管理者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结语
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作用愈加重要。政府行政部门更加关注各项业务的成本问题,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社会的公信力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化的普及,也逐渐成為事业单位关注的焦点。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为使用机制还需得到较大程度地完善,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预测方法还需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中多加实验,并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业流程,以此来简化操作、减少资源的浪费。管理会计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还并未达到成熟的阶段,许多考量的标准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资金流通和公益类项目的投入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均存在较大分歧,如何选择性配比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管理会计的内容、健全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对于两者的结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2006,(5).
[2]杜玉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12).
[3]张朝文.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应用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4]贺红茹.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
[5]吴槐.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
[6]胡稚琴.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
[7]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
[8]罗开造.试谈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
[9]乐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6(2).
[10]李鑫.管理会计工具在流程银行的整合应用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