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陈雪钧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2.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影响,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旅游扶贫的效果。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表明,民族地区只有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其旅游扶贫的战略及策略,才能最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以取得旅游扶贫的成功。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对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环境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指导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挑战。
PEST分析是一个常用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它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1],并评价这些因素对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对旅游目的地经营活动具有现实和潜在作用的政治力量,以及政府部门为调控或限制该地经营活动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等,主要包括:政府计划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基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取向对旅游业进入区域市场在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等方面是否给予支持;对其设置的技术和服务标准门槛是否较高;是否有区域保护主义行为限制外地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区;地区市场机制是否成熟,即政府对旅游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等。
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等。一个地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较稳定,则该地区经济环境良好。拥有良好经济环境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高的投资收益。
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地区的社会道德风尚、文化传统、人口变动趋势、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的综合体现。社会文化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旅游地的消费行为和当地居民的经营行为。
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影响旅游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状态、新技术成就及技术发展动向。新技术以及设施设备的应用使得旅游企业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品种的服务产品,并且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被称为PEST模型[2],它是旅游地旅游扶贫的外部宏观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长期性、间接性的影响,有时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列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加快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为了有效地支持和引导全国扶贫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指导方案和扶持性优惠政策,包括《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1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2013年)、《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4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指明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战略方向和行动路线,而且为地方尤其是为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物资、人力等支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结合重庆民族地区实际,将旅游扶贫作为重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并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有效地推进了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例如《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12〕124号)、《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渝委发〔2014〕9号)、《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5〕19号)、《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统筹城乡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渝委发〔2017〕21号)以及13个配套文件,形成了重庆市扶贫攻坚的政策体系。
政治环境的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上升至国家战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民族地区扶贫因其基础差、范围广、任务重而备受关注,并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有效地缓解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资源的不足。二是地方各级政府强力主导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在国家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重庆市及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根据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严格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各地按进度完成旅游扶贫工作。扶贫考核目标直接与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扶贫工作做实事、落实处、见实效。三是政府主导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氛围。由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号召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新闻媒体等多元社会力量被广泛动员参与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极大地充实了旅游扶贫的资源力量,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旅游扶贫的基础支持力。如果国家、地方的经济实力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稳定,则国家、地方的经济环境良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7435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67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654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3365亿元,增长7.7%[3]。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980元,比上年增长了6.1%。全年国民总收入为74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9%。2012—201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7.32%,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新时期重庆市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重庆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03.24亿元,增长了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55.16亿元,增长了1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00.36亿元,增长了11.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7902元,比上年增长了9.6%。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34元,比上年增长了9.6%[4]。2012—2016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1.7%,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旅游业发展态势也良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了16.4%,其中2016年旅游总收入达1662.15亿元,具体见表1。
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产生了以下影响:一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和重庆市及各区县政府有了充足的财力用于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有能力投入更多的专项资金、物资开展相关旅游扶贫项目。二是重庆市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经济环境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第一、二、三产业较成熟和发达,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商贸零售业、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完整,产业结构合理,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6]。三是重庆市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培育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增加,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的盛行,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具有地理位置近、生态环境好、文化资源优等优势,成为重庆市居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表1 2012—2016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和旅游业总收入情况[5]
国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旅游消费支出的增加创造了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进程,国民收入的增加都直接推动了旅游消费热潮。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旅游等享受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大幅增加,从而推动了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迅速增加。2016年我国人均GDP约53980元(折算为8036美元,按照6.717汇率换算),2016年重庆市人均GDP为57902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大幅增长,为重庆民族地区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空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消费观念逐渐升级,旅游消费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特征。传统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旅游者开始追求在功能上能够满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放松身心、发展自我等综合需求,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互动性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特色化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市场需求对重庆民族地区在创新旅游产品类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更新旅游接待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产生了以下影响:一是旅游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孕育了庞大的大众旅游市场。社会公众已经形成了旅游消费习惯,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市场基础。二是民族生态旅游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随着市场旅游消费偏好的变化,重庆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绿色生态的旅游资源、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等很好地契合了当前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民族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三是需求侧倒逼旅游市场供给侧改革。当前旅游需求侧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消费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特征,从而迫使仍处于初级阶段的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供给侧改革,以实现旅游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匹配。
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以及提高旅游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运用高科技提高旅游地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地的普遍选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旅游业,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交易流程简化、交易效率大幅提升、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过程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从而引发了旅游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的全面变革。近年来,在线旅游交易规模发展速度快,市场前景好,成为旅游市场增长的强劲引擎。目前,中国在线旅游企业除了传统的旅游电子商务批发商、代理商(携程旅行网、艺龙网、飞猪旅行、同程网、旅之窗等)和全球分销系统(GDS)以外,基于在线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最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和电商企业纷纷通过投资入股、开放平台等方式涉足在线旅游市场,涌现出新的渠道商,如QQ网购、360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去哪儿网等搜索引擎,酷讯旅游等旅游媒体[5]。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于旅游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系统(PMS)、中央预订系统(CR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系统等管理智能化系统大大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新时期技术环境的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产生了以下影响:一是“互联网+”经济催生了线上旅游扶贫商业业态。如乡村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网上村庄”、网络营销等线上平台有效拓展了重庆民族地区旅游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渠道。同时,线上与线下旅游企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有效推进了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二是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生产效率。依托于先进的管理设施和系统,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有效地弥补了其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三是新技术拓宽了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渠道。重庆民族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开拓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技能、更新了经商观念意识,从而有利于推进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四是互联网技术提升了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效率。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民族地区贫困居民信息录入网络,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实时动态管理。
新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些环境变化对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产生了重大影响,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见表2。
表2 基于PEST模型的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顺应新形势下的宏观环境变化,重庆民族地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指导该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挑战。
重庆民族地区应组建跨部门的旅游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成员由旅游局、扶贫办、民宗委、财政局、民政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7];旅游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专职负责组织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活动,包括旅游扶贫项目规划、招商引资、制订旅游扶贫的政策方针、监督和指导旅游扶贫活动开展、协调政府职能部门等;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8],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会商旅游扶贫事务,协同处理旅游扶贫的共同事项、协调旅游扶贫任务分工与合作,并从本部门业务范围提供资金、物质、人力、技术、政策等支持,统筹管理和配置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旅游扶贫资源,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协同机制,形成旅游扶贫合力。
重庆民族地区应根据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及现有旅游产品基础,整合资源,重点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如渝东南民族风情旅游品牌、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品牌、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渝东南乡村旅游品牌、渝东南民族民宿旅游品牌等。同时,开展民族地区旅游的品牌识别系统策划、品牌营销等系统品牌推广活动,以提升重庆民族地区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品牌的背后需要有产品支撑。重庆民族地区应优化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建设民族文化体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山地探险、修学科普、专题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9];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高品质、大规模的主题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综合体等;在地区的主题特色范围内,乡、镇、村一级旅游地应进行深层次的创意旅游开发,创新开发“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品,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格局。
重庆民族地区政府应借助信息化技术建设旅游扶贫网络平台(见图1),并不断优化网络平台功能,使其具备旅游扶贫信息与政策查询、旅游扶贫网络交易、旅游扶贫管理系统、旅游扶贫网络教育与培训、旅游扶贫项目招商、旅游扶贫服务保障、旅游扶贫资讯与成果宣传等多种功能,为该地区旅游扶贫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服务。
图1 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扶贫网络平台
充足的旅游扶贫人才队伍是支撑重庆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人力条件。重庆民族地区应采取多种举措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扶贫人才队伍。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扮演倡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例如专业培训机构、高校、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旅游扶贫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可由旅游主管部门、扶贫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对重庆民族地区的基层旅游扶贫干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贫困居民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创业指导、政策宣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等[10]。其次,可委派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队伍的骨干、精英等到旅游发达省市进行考察、挂职学习,以增长其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再次,可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待遇以招聘旅游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精英人才。特别是可为民族地区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设置专门的旅游扶贫管理岗位,在招考公务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激发大学生投身本地旅游扶贫的热情。最后,可定期组织旅游扶贫论坛、沙龙、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各界人士为重庆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建言献策,促进旅游扶贫思想的碰撞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