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园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常州 213003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其中胃食管静脉曲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其年发生率为5%~15%,如一旦出现出血不进行及时治疗,将会危及患者生命,病死率高达15%~20%[1]。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应用硬化剂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已成为首要选择[2]。该文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急诊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急诊内镜下应用硬化剂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5±5)岁,病程 3~16 年,肝功能 Child 分级:A 级 10例,B级35例,C级5例。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 24 例,平均年龄(46±3)岁,病程 4~15 年,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1例,B级33例,C级6例。其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等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性分析。
纳入标准: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3],均为48 h内出血呕血和黑便等症状,内镜检查证实有上消化道出血。排除标准:非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聚桂醇过敏者。所有病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与每个患者签定知情同意书,取得患者同意。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禁食、补液、抑酸、抗休克,必要时补血等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内镜硬化剂止血治疗,采用PenTAX EG-2990i纤维电子胃镜,德国福莱克思公司注射针,硬化剂是聚桂醇,全称为聚氧乙烯月桂醇醚(100 mg/10 mL),在出血周围1~2 mm处注射聚桂醇3~5点,每点8~10 mL,总量不超过40 mL,注射结束后观察其出血情况,术后患者卧床休息,禁食24 h,24 h后流质饮食。
根据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及出血情况分级: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为直线或略迂曲,无红色征;中度:食管静脉曲张为直线或略迂曲伴有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为蛇形迂曲隆起但无红色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为蛇形迂曲隆起伴有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曲张治疗疗效、止血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输血量、住院天数以及72 h后再出血率[4]。
痊愈:曲张静脉完全或基本消失;好转:大部分曲张静脉消失或迂曲静脉变直线,无红色征;痊愈和好转均判定为有效;无效:曲张静脉无变化或加重消失,红色征仍较为明显[5]。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n(%)]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肠鸣音正常输血量、住院天数等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止血时间、肠鸣音正常、输血量、住院天数比较(±s)
表1 两组止血时间、肠鸣音正常、输血量、住院天数比较(±s)
组别 止血时间(d)肠鸣音正常时间(d)输血量(mL)住院天数(d)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4.08±1.32(1.82±0.32)*11.7<0.01 4.32±0.98(2.05±0.65)*13.65<0.01 638±120.54(215±90.12)*19.87<0.01 14.32±1.52(7.89±1.32)*22.58<0.01
两组患者再次出血率比较,见表2。
表2 再次出血率
对照组治疗后痊愈16例,好转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观察组治疗后痊愈2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1)。
观察组7例(14%)出现发热,但程度均较轻,通过对症处理3 d左右恢复正常。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疾病,其主要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发病比较急,出血量大,严重者危及生命。以前常见治疗有内科保守及手术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已成为主要治疗方法,其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6-7]。内镜下通过注射聚桂醇使肝硬化曲张的胃食管静脉产生化学炎症反应,血管内组织相互粘连,坏死组织纤维化,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达到止血作用。有研究表明硬化剂治疗不仅可急诊止血,还有预防出血再发[8-9]。
该研究表明观察组在使用内镜下聚桂醇治疗后,静脉曲张痊愈和好转共45例,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晋琼玉等[10]对8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内镜下套扎联合聚桂醇硬化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曲张总消失率为90.7%,对照组为16.2%,该研究与其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中仍有再出血存在,再出血3例,这种情况下可以重复进行聚桂醇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再出血发生。该研究出现7例发热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有文献研究[11]显示会出现发热、食管溃疡、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但通过对症处理后症状基本消失,可能与注射硬化剂所致吸收热,或者手术并发胃炎、食管炎所致。故最好术前就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并加强内镜器材消毒,防止再感染[12]。
该研究表明观察组在止血时间、肠鸣音正常时间、输血量、住院天数及再出血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疗效较佳,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但该研究局限在于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对患者的远期疗效及远期再出血情况进行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