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俤
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与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倾向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文章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从教学语言的创新转化到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从数学教学的生活案例引导到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探究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思路,将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优化。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改一再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契合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有知识经验的基础[1]。课程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根本推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数学语言的创新转化入手,做好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引发学生课堂中的互动探讨,让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新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和认知情况,创新教学语言,优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探究思考的情境中。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其教学对象是低龄的小学生,其认知思考能力相对有限,而小学数学课程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不合理性,使得其陈述性的语言过多,知识跳跃性强,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本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特定的探究思考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语言,契合低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减少纯理论的描述,语言表述上更富趣味性,让小学生更乐于接受。在教学语言的刺激下创设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在导入课程或者组织教学探究时,让小学生直观感受、积极参与。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设计了“认识小数”,在这之后安排了“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等[2],这其中有“解决问题策略”这部分内容,其容易造成前期知识学习的断裂,而教师可以将穿插起来的内容先剃除,从认识小数到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学习,数学学习更为系统,在阐述上也更为通俗化,转化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语言创新与教学情境优化相辅相成,小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中积极性更高。经过教学中的简单处理,实现了“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再到“学习语言”的转化。前后知识联系贯通,教学语言契合学生认知实际,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二、整合教学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而落脚点则是学。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带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散引导,让小学生获得数学思维方面的启迪。小学数学教学涉及大量的概念、定理,小学生学习往往陷入迷茫,不知道如何入手。加强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使得教学资源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知识讲解化繁为简,小学生逐层深入学习,从抽象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不断深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角”这部分知识时,若抽象地讲角的概念,学生学习无法入手,而教学中将抽象的角与实物教学资源结合,向小学生展示数学三角板、五角星及开口的剪刀等,这样的实物演示让数学教学更形象,课堂实物观察及实操模拟,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在画角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角的绘制视频演示,让小学生把握住角的基本特征。在辅助以生动的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自由旋转其中一根,向学生直观呈现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角,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演示,从而用运动的观点阐述角的概念,为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生活案例引导,带动思维培养,思维训练贯彻落地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连贯的过程,环环相扣,让小学生在系统化的思考与训练中达到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3]。从数学思维的启发入手,让小学生在数学训练学习中实现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的逐步深入。而小学数学学科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小学生能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问题背后的数学奥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案例的引导。在教学中,生活案例可以为數学思维培养提供起点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始点把握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思维培养偏离正常方向,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特点,学生数学学习更茫然。思维起点的挖掘可以从生活案例的分析入手,契合学生特点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例如学习“圆周率”时,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圆周率的数值,让学生动手操作,事先准备硬纸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裁剪圆形,以组为单位进行圆周长及直径的测量,最后用周长除以直径,无论是多大的圆,其数值却惊人地相似,都在3.14左右,教师引入祖冲之的故事,这样小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再如教学《观察与测量》这部分时,多数学生可以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短,但是很容易选错长度单位,搞不清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经常出现2米长的橡皮,身高7厘米等笑话。对这些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可以让小学生去感知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旗杆的长度等,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换算长度,掌握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四、互动创新探讨,小组质疑思考,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侧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质疑与互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意识,意识到小学生的创新性观点、质疑性的声音,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小学生产生质疑,创新想法得到关注,最重要的是设置互动创新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学以致用,创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互动创新的探究式活动可以从一题多解的讲解入手,一题多解、猜想、发散思维、推理等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培养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不同意见吗?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小学生能有不一样的学习发现和体验。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借助手中现有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多启发引导:“圆形的水池能滚动来测量周长吗?”于是小学生想到了用绳子测量。教师再次设疑:“将一个白色的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测量能否满足?”小学生也认识到绳测和滚动测量都有局限性。教师启发:“有适用的方法吗?”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圆周长总是比直径三倍多一点的规律。正是这种互动探讨,让质疑产生到解决,实现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必备的能力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有效培养的策略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经验和体会,有更多的创新策略,致力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庆国.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21-123.
[2]税 忠.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73-74.
[3]王红玉.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