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璐
笛卡尔曾有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丰富内涵让后世许多人争相注解,思维和存孰先孰后也成为一个难解的谜题。而北岛曾在其诗《回答》中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形象地阐释了高贵品格对于一个人树立形象的重要性。于是在我看来,我高贵故我在。
曾经每每想到“高贵”一词,就想接“冷艳”二字。大概是受郭敬明的影响,觉得高贵就是像《小时代》的顾里一样,女王般的性格,永不低头,因为王冠会掉的信念,一种从骨子里桀骜不驯的模样。像南湘和林萧,不管如何装扮自己,都改变不了小市民的本质。这样的价值观在一时之间让许多80后、90后沉醉,也是后来许多人诟病郭敬明的地方。
然而顾城说:“高贵感是人人不同的。最高贵的人可以不在乎当奴隶,因为他不需要以别人的眼光肯定自己。”身份、地位的高低,或许该怪投胎的本事,但是心灵的高贵是别人无法抹杀的,是朝代更迭不能毁灭的。伯夷和叔齐采薇于首阳山,最终食绝而亡,留给后世一段叹息,他们可以接受周的统治,却不改自己对商的信仰,这就是他们贵族式的高贵感。所谓真正的王者,就是居于市井,周遭烟火气息浓重,仍有其风骨在,这大概就是“大隐隐于市”的奧义。“我高贵故我在”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不同的品格中体现自身的高贵感。
谦卑是一种高贵感。
“对于高贵的人,荣誉是一种醇酒。”法国雕塑家罗丹这样说。捐献奖金,将镭公诸于世,把奖杯给女儿当玩具,作为两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是谦卑的;虽富有才华,足可自傲,契诃夫选择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立志为劳苦大众说话做事,最终成为人人爱戴的短篇小说大师。不论是事业,还是自身品格的塑造,他们“绝知此事要躬行”。或许最好的人就是这样,可于专业处张狂,尽显风采,却在人前谦卑。这不是不自信,而是因自信产生的高贵。
善良是一种高贵感。
“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英国诗人劳伦斯这样说。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汤丽莎,一个贫困生资助贫困生的故事。因为遭人质疑而流泪,她也是一个柔弱的姑娘。但她却能以体验生活的心态,支付着三个孩子的学习费用。在阿里巴巴给汤丽莎颁发“好姑娘”奖的颁奖辞里,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汤丽莎明白生活的不易,也明白学习的价值,她选择了默默无闻地帮助着,这大概就是汤丽莎的高贵感。贫穷或许阻碍着她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东西,却不能够阻挡她用自己的善意发光发热,这也是她父亲教给她的最好的东西。还有《最后一片叶子》里在风雨中完成最后一片叶子的老画匠贝尔曼,他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约翰西的重生。这种不顾一切的善意早已弥补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缺陷,让人油然生出一份敬佩之意,而这大概是贝尔曼的高贵感。
不屈是一种高贵感。
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亦正亦邪的奥布莱尔说:“人会死是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正如书中的男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我也曾认为他是一个高贵的人。他虽然对党可以“消灭”一个人的威力心存畏惧,但坚定地在心中给自己留了一方小天地。即使被捕,他依然是高贵的,因为他没有放弃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而书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信念是,一个反叛者的死期,是当他虔诚地归附党时。或许当这份高贵感失去时,人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此时不论对于党还是他自己,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价值。
再回望漫漫中华史,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等待着她的丈夫,一个可能不会再回来的人,她不屈于生活艰辛,不屈于匆匆而过的时间,坚定地守望;苏武被拘塞外十九年,壮年持节而去,归来须发尽白,期间多少人投敌求荣,在他看来,随着时间增加的,不是投敌的可能性,而是他对这些人的鄙夷;钱学森在千辛万苦中回到祖国发展,不屈于美国政府的利诱与威逼……他们的不屈,都是因为爱,爱人、爱国,因为一种由内而外的意志力量。大概,那就是一种高贵感。
斯宾诺莎说:“最高贵的心,有着最高贵的满足。”人不是因为高贵才善良、谦卑,而是因为善良、谦卑,因为这些由内而外散发的美好,让别人感到他的高贵。我高贵故我在,而在高贵的背后,有着自身美好品质支撑。而这些品质,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坚持,去走得更远。我高贵故我在,其背后的艰难,大概就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现实意义吧。
(指导老师:邬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