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波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江苏淮安 223200)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分娩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妇主动要求医生能够给予其无痛分娩干预。无痛分娩实质上是一种分娩镇痛行为,以尽可能降低产妇的疼痛感为核心。在实施无痛分娩的过程中进行药物镇痛是关键,常规镇痛多采用罗哌卡因、乳酸林格、舒芬太尼等药物[1-2]。这些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也同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母婴安全[3]。因此,如何在对产妇进行镇痛的过程中能够降低镇痛的副作用,成为各方探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在无痛分娩中学术界对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但是,相关探讨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本院的无痛分娩干预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上述镇痛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5 例无痛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3 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65±1.20)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0±0.45) 周,初产妇41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35 岁,平均年龄(27.10±1.08)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02±0.43)周,初产妇40例、经产妇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孕妇因为个人选择,或者医生建议采用无痛分娩,各项检测指标均正常。排除标准:双胎者及以上,或者胎位不正者;高龄产妇。
产妇均行L2、3或L3、4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试验剂量后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产妇注入0.115%罗哌卡因,观察组则将罗哌卡因浓度调整为0.125%;各组维持原有药物浓度,维持期药物剂量为7 mL/h;两组产妇的注射速度相同。
根据麻醉效果、产妇的产程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麻醉效果分为:优,是指孕妇无痛感;良,是指孕妇有痛感,但可忍受;差,是指孕妇有痛感且无法忍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的麻醉优良率为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82.69%,P < 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观察组产妇的第1、第2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
表 2 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
组别 n 第1产程 第2产程观察组 53 7.98±2.12 1.04±0.27对照组 52 9.08±2.29 1.32±0.32 t 3.555 4.849 P<0.05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7%,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分娩是怀孕女性必须历经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是,在分娩的过程中孕妇会感受到较大的疼痛感,从而对孕妇的心理与生理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4]。因此,如何做到无痛或最大化的降低疼痛感,并且在镇痛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副作用的发生是麻醉科室与妇产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3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一种新型产物。罗哌卡因呈现纯左旋式异构体,较右旋式异构体毒性低,副作用小,作用时间长[5]。其pKa为8.1,分配系数为2.9。罗哌卡因是当前具有较高硬膜外麻醉效果,是第一个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同其他局麻药一样,通过阻断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产生可逆性的阻滞,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对患者心脏与神经系统低毒副作用的酰胺类局麻药[6]。在临床上使用罗哌卡因进行无痛分娩干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能够更好的起到镇痛的效果并加速患者的生产进程[7]。虽然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加速生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学者指出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母婴安全会形成一定的威胁,由此增加了分娩过程中的安全隐患[8]。陈晓丽指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降低镇痛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为确保镇痛的效果还需要联合应用小剂量芬太尼[9]。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2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77%。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高浓度罗哌卡因能够提高镇痛效果并加速产妇的生产进程,但是,会增加麻醉镇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