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锋
临床结直肠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前通常需行肠道准备,可能造成肠黏膜不同程度缺血缺氧,破坏肠道正常形态及其功能[1],易引发菌群失调等现象。加上手术刺激等影响,进一步损伤肠道免疫屏障,影响机体免疫功能[2-3]。为此术前维持患者菌群平衡,增强其免疫功能至关重要。益生菌作为临床一种常见微生态制剂,对微生态平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免受损伤,同时能增强肠内营养耐受性。本研究拟通过对照试验,分析术前营养支持联合肠道益生菌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1.1 病例资料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2例,入选标准:(1)经术前肠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腺癌;(2)拟行手术治疗;(3)年龄 40~76 岁;(4)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无远处转移;(5)相关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合并穿孔、出血等需急性手术者;(2)既往腹部手术史;(3)肝肾功能严重障碍;(4)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5)近期微生态活菌剂、术前糖皮质激素用药史;(6)围手术期放化疗史。依据患者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术前3 d口服卡那霉素1 g、甲硝唑0.4 g、维生素K 0.8 mg/次,3次/d;术前3 d开始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前1 d调整为全流质食物,术前前晚给予灌肠处理。同时术前5 d开始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华瑞公司,1000 ml中含有138 g糖类、38 g蛋白质、4.24 g微量元素、34 g脂肪、0.26 g维生素等成分),剂量为30 ml/(kg.d),4~6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5 d开始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1.5 g/次,3次/d。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由同一经验丰富手术团队操作。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3 d和术后第7 d,收集患者新鲜大便0.5 g,经过处理后培养1 d,进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计数;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离心分离血清,-80℃保存待测,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等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计算CD4+/CD8+值;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同时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即排便排气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分型、Dukes分期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表 1)。
2.2 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与术前3 d比较,观察组术后7 d双歧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均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消化链球菌及肠球菌均明显下降(P<0.50);对照组术后7 d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肠球菌均明显下降,酵母菌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术后7 d上述菌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与术前3 d比较,术后 7 d,两组 CD4+、CD8+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 CD4+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手术前后CD4+/CD8+无显著变化(P>0.05,表3)。
2.4 手术前后胆碱酯酶活性变化 术前3 d,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3830.26±184.79)U/L 和(3900.17±191.36)U/L;术后 7 d,则分别为(4568.32±200.17)U/L 和(3423.25±190.72)U/L。观察组术后7 d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2.5 肠功能恢复时间 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0.28±5.23)h,对照组为(74.23±4.28)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6 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 4)。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51)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n=51,IgCFU/g)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比较(n=51)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结直肠癌术前通常需准备肠道、饮食限制干预等,易造成相关营养物质摄入缺乏,增加肠道黏膜萎缩发生风险,损伤屏障功能,增加肠道菌群失衡、肠源性感染风险[4]。另外结直肠癌疾病自身、术前抗生素干预等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厌氧菌含量减少,而结直肠杆菌明显增多,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影响机体免疫功能[5]。李东正等[6]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制剂在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临床实践发现,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相比肠外营养更能满足肠道准备要求,能有效改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态,缩短其肠功能恢复时间[7]。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肠道益生菌干预能明显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分析其原因:益生菌具有降低pH值、阻断毒素代谢产物形成等多种作用,能有效抑制致病菌产生或增生,对肠道固有菌丛生长有稳定的维持作用;患者口服益生菌后能有效补充乳酸杆菌等含量,有利于肠道生物屏障构成,以促肠道菌群再次恢复平衡,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相关研究表明[8-9],益生菌能有效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术前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治疗术后7 d,CD4+值显著高,提示益生菌补充可有效提高患者细胞免疫能力,这可能与益生菌口服对吞噬细胞活性激活,抑制T淋巴细胞成熟,活化免疫细胞有关。
由于机体肝脏功能与营养供应密切相关,为此加强患者肝功能监测十分必要[10]。胆碱酯酶被认为是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敏感度及准确度均较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干预患者,术后7 d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上升,而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却明显下降。分析原因,术前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干预能更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利于肝脏合成功能恢复,同时益生菌对神经肌肉活性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促肠道蠕动,增多胃肠激素及消化液分泌,促胃肠道血流及微循环改善,继而增多肝脏血流量,促肝脏功能改善。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联合肠道益生菌干预能显著缩短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联合益生菌干预能明显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可能与益生菌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肠功能快速恢复等有关[12]。
综上所述,术前营养支持联合肠道益生菌干预能有效维持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减轻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同时能增加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保护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