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芳,张红军,张邱兵,张萍
(广元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四川 广元 628000)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板胰岛素抵抗[1]。二甲双胍缓释片与吡格列酮均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对体重的影响并不一致,二甲双胍缓释片更有利于体重的控制[2]。那么二甲双胍缓释片与吡格列酮对空腹血糖的影响是否一致?因此,我们假设二甲双胍缓释片降低空腹血糖的能力同样优于吡格列酮对空腹血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缓释片或吡格列酮治疗,探讨两种药物对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后空腹血糖≥7.0 mmol/l,或2 h血糖≥11.1 mmol/l。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疾病及感染、肿瘤、妊娠。研究方法经广元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分组、治疗和随访
初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0例,在饮食及运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数字分配至二甲双胍缓释片组[n=40,予二甲双胍缓释片(麦特美,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54)0.5 g,2次/d]或吡格列酮组(n=40,予吡格列酮(瑞彤,江苏德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47)30 mg,1次/d),治疗12周。治疗期间每月均随访患者服药及饮食、运动情况。并给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体重、空腹血糖、HbA1c、和胰岛素水平变化。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样本数 女/男 年龄(岁) 体重(kg) BMI(kg/m2) 血压(mmHg) 空腹血糖(mmol/l)二甲双胍 38 27/11 45±10 60±9 26±4 122±8/75±9 9±0.8吡格列酮 36 19/17 51±9 58±9 26±2 118+7/77±9 8.5±1 t-0.787 0.503 0.807 0.734 1.989 0.51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附表
表2 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s)
2组别 样本数 体重(kg) BMI(kg/m) 血压(mmHg) 空腹血糖(mmol/l)二甲双胍 38 55±9 24±4 121±7/74±6 6±0.8吡格列酮 36 57±9 26±2 116+7/77±5 7.3±1 t-0.199 1.211 1.603 2.251 P->0.05 >0.05 >0.05 <0.05
附表
1.2.2 指标检测
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免疫乳胶凝集抑制法、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分别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空腹血糖X空腹胰岛素/22.5[2]。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有的数据都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各组之间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二甲双胍缓释片组有2例因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退出;吡格列酮组4例因下肢水肿、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退出。最终二甲双胍缓释片组38例,吡格列酮组36例完成研究。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男11例,女27例;年龄(45±10)岁。吡格列酮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51±9)岁。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治疗后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幅度比吡格列酮组更多(t=2.251、2.315,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缓释片组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吡格列酮组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9、0.865,P>0.05),见表2。
二甲双胍缓释片与吡格列酮均有助于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本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缓释片在控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的作用;两者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抗方面的影响力无明显差异。这与张森等[2]的研究:二甲双胍缓释片与吡格列酮相比更有利于体重的控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数、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础胰岛素指数不一致有关,待研究。
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口服用药的一线用药,除了在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改善假性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4]、对乳腺癌的防治[5]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有研究[6]表明二甲双胍缓释片+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可以获得显著的血糖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缓释片在控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有显著地作用;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方面亦有重要作用,其在肿瘤方面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