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芳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手麻科,湖北 武汉 430000)
手术室是高危科室,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容易引起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是降低手术风险的有效措施[1]。本文以18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管理方式,旨在探讨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在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8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先就诊的90例设为对照组,后就诊的90例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2)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3)无手术禁忌症。(4)能够耐受手术。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2)年龄>80岁,或年龄<18岁的患者。(3)伴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的患者。(4)哺乳期、妊娠期女性。(5)认知能力低下及缺乏患者。(6)手术禁忌症患者。(7)身体素质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对照组,49例男性,41例女性,18-74岁,平均(40.1±10.39)岁,71例择期手术,19例急诊手术。观察组,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3例,18-79岁,平均(41.5±11.07)岁,74例择期手术,16例急诊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可对比研究。
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认真、耐心回答患者疑问,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安慰鼓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欣然接受手术。同时,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病症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风险意识管理,具体如下:(1)加强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手术室医护人员了解学习并掌握手术室风险因素相关知识,若条件允许,组织参观先进医院,并对手术室医护人员定期考核,强化医护人员风险意识。(2)术前风险控制管理:术前,手术室医护人员认真严格审核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与一般资料等,保证患者各项信息与手术通知单相符合。针对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患者,医护人员主动与其交谈,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指导,缓解负性情绪。另外,医护人员详细记录手术各项生命体征,以免发生不良事件。(3)术中风险控制管理:手术中,医护人员全程陪伴,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缝合时,仔细观察操作者的操作情况,以免体内留有残留遗物。另外,严格遵照医嘱,控制药物剂量,反复口述药物名称,且抗生素使用前,予以药敏试验,确认血型与血量。(4)术后风险控制管理:术后,送检样本中需明确标注患者详细资料、标本资料及需求检查等。
第一,采用护理质量评分表,评价护理质量,主要涉及手术护理操作能力、手术风险管理及识别能力、文书书写等内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
第二,统计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第三,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实行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检查,(±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手术室无论是护理操作,亦或是伤病处置及配合抢救,均存在风险,均可能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关于手术室护理风险,无法避免,临床上只有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控制护理风险,减轻风险造成的危害[2]。风险意识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防范于未然”是其核心所在,尽最大程度控制护理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确保手术疗效[3]。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在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着手,以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为指导,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风险,确保手术顺利安全完成,改善预后。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则配合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结果,观察组在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风险发生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价值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