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唯琳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江苏 苏州 215001)
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且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而下肢静脉血栓是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故为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应给予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继而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为进一步探析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本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4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将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实施预防护理的4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但未实施预防护理的4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50±4.21)岁;平均手术时间(3.21±1.30)h;肝癌为15例,胆囊癌为12例,胰腺癌为1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46±4.30)岁;平均手术时间(3.50±1.36)h;肝癌为14例,胆囊癌为15例,胰腺癌为1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
①制定护理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术前评估、饮食护理、运动指导、间接性压迫、早期发现等。严格按照护理计划实施护理,直至患者顺利出院。
②术前评估:将年龄超过60岁、有吸烟史、伴有高血液、糖尿病或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划分为高危患者。并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干预,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其负面心理情绪。
③健康宣教:由于大多患者缺乏对疾病与手术治疗的方式的认知,为此,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宣传有关疾病或手术等方面的知识,并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注意事项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处理,继而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与护理依从性;同时,还可告知患者本院手术成功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可顺利出院的成功案例;因手术会带给患者一定的疼痛感,故在手术实施前,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术中可能会出现的疼痛,并告知其疼痛的缓解方式,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④导管护理:由于患者术后常使用腹腔双管套、导尿管、胰腺上下引流管等,故护理人员应在术后24h内紧密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流量,继而保障引流管的通畅性。
⑤饮食护理: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要戒烟酒(以免尼古丁等物质对血管造成刺激,继而导致血管收缩),并督促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流质食物;待患者无恶心、呕吐或腹胀等情况时,则食用半流质食物(清淡易消化的果蔬)[3],嘱咐患者多饮水,继而保障大便的通畅。由于部分患者术后72h内需要进行肠外的营养支持,继而通过静脉系统的吸收与运输,帮助患者内脏蛋白的合成与代谢,避免肠道细菌易位的情况。为此,在给予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护理人员可先向患者注入生理盐水,并以20至50mH的速度注入,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浓度,500ml/d,并逐渐增加到1000至1500ml/d;若患者输注过程中,出现腹泻或腹痛等情况,则需要调整滴注的速度。
⑥卧位干预: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待患者回到病房后,可将患者的双下肢抬高20~30℃;在患者膝下避免使用过硬的垫枕,告知患者不要过度屈髋,每2h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动作,继而减少静脉回流的情况出现。
⑦运动指导:当手术顺利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告知家属患者的手术情况,并紧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患者术后出现血液出现高凝的几率较大,故护理人员应指导或嘱咐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且由于患者手术范围较大,引流管较多,术后常难以自主翻身,故护理人员常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运动(1次/h);术后的第一天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第二天可指导患者进行床边运动,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床上伸曲裸关节运动(10次/d,5mim/次)。可下床活动后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裸关节与被动肢体锻炼(10次/d)。待患者的麻药时间完全退去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伸曲运动;依据患者后续的康复效果,适当调整运动的时间及运动频率[4]。
⑧间接性压迫:术前已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术后便可使用弹力绷带与间歇充气装置,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⑨早期发现:待患者手术结束并回到病房后,在患者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紧密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的肤色、温度及是否出现肿胀等情况。
⑩其他:当患者顺利出院后,若难以忍受疼痛,可告知患者服用适量的止痛药物,但在难以忍受或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可回院进行复诊。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使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如下表2所示:观察组肝癌、胆囊癌及胰腺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表2 肝、胆、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比较(n,%)
肝胆胰恶性肿瘤主要分为转移性恶性肿瘤与原发性癌。临床统计中,约有15%左右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5]。而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与手术时间、创伤面积及麻醉方式有关。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手术会对患者血管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继而提高血液凝血因子水平。若手术范围较大,则会造成血管壁的损伤,继而降低纤维蛋白溶解能力[6]。术中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使用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的在进行手术前,需要禁食和禁水;术后由于胃肠的减压,故会导致其水分的大量丢失,继而导致体液的缺失,血栓形成的几率显著提高。而术后患者的疼痛感更为明显,需要留置较多的引流管,继而限制其活动,不仅减少其下肢回心血的流量,还提高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患者部分患者丧失正常的功能运动或致残,严重者可直接引发肺血栓。为此,为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管的发生率,应对其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在预防性护理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做好各项护理评估,术后给予患者各项护理干预,可提高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有序性与层次性,并最大程度上减少双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提高其安全性;且由于大多患者缺乏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认知,故给予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干预,可帮助患者减轻对血栓的恐惧、紧张心理,提高其对该疾病与手术治疗的认知度,促进护理的顺利实施;
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干预,可保障患者能顺利排便,保证营养的正常供给,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实施卧位及运动干预,可极大避免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双下肢血液的循环,提高其生活质量[7]。本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4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并将未实施预防性护理的4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几率进行比较。得出:患者在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从未实施前的20.00%降低至5.00%。观察组肝癌、胆囊癌及胰腺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进一步说明给予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