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 上 图片提供/壹 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音乐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前,我们今天生活的土地上,先民们就已开始繁衍生息,从那个时候开始,音乐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礼仪活动等息息相关。
周代制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六艺:“礼( 礼仪)、乐(乐理 )、射 (射箭 )、御 (骑马、驾马车)、书 (书写 )、数(算术)”,其中“乐”排名第二,足见其重要性。孔子整理的“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还有荀子所著的《乐论》,《礼记》中的《乐记》,《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里面讨论音乐的篇章,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等,都说明了我国古代对于音乐的研究十分广泛。而作为音乐的载体、表现工具—乐器,更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可以挖制骨哨、骨笛,制作陶埙;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创造了琴;据史料记载,夏代已经出现鳄鱼皮蒙制的鼍(tuó)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石磬,商代还出现了青铜编钟、编铙等乐器……自周代以后,乐器的发展更是迅速,秦汉开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又引进了不少西域乐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周代,结束了奴隶时代,开启了封建时代,周代的文化大发展,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也正是在周代,对乐器有了明确的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其中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按照“八音”可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这样分类(现代流传的乐器中,几乎没有石和木了。)
“金”类:钟。编钟是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土”类:埙。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据说起源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最初是为了模仿鸟兽的叫声诱捕猎物而制作。开始只有一个孔,四五千年前发展到两个孔,可吹三个音,后来逐步演化并增加音孔,发展为六孔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后来发展成为陶质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革”类:鼓。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的出土文物来看,成熟的鼓至少有4500年历史。在古代,鼓首先用于驱赶猛兽、打击敌人、报时、报警,后逐渐用于祭祀、乐舞。鼓的结构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所谓“鼓瑟齐鸣”,就是在演奏琴瑟,开弹之前,先由鼓声作为引导。可以说雄壮的鼓声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丝”类:琴、瑟、二胡、琵琶等。这几种乐器出现年代不同,演奏方法不同,有的是以手法拨弦,有的是以琴弓擦弦,但共同特点都是靠丝弦振动发声。其中,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
“匏”类:笙。匏,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球体的葫芦的称呼,匏类乐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管乐。笙,古称卢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竹”类:箫、笛等。箫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出土文物中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箫分为洞箫和琴箫,一般由竹子制成,都是单管、竖吹。箫的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合独奏和重奏。而笛子是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最早的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八千余年历史。
孔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曾经,孔子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到苌弘家拜访。苌弘是周天子的大夫,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孔子问,我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听说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请问大夫,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回答,据我的看法,韶乐,是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转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对周礼教化的追捧,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韶乐,相传是舜为了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所作,夏、商、周三代帝王都把韶乐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姜尚封建齐国,韶乐传入齐国。孔子所听到的韶乐,实际上已经是适应齐国当地民风习惯,吸收当地东夷传统乐舞的新韶乐了。
最后这个故事的主角,严格来说不算乐器。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战国策·齐策四》中有个典故《齐人有冯谖》。齐国有个叫冯谖(xuān)的人在孟尝君的门下寄居为食客,一开始他表现得没有才能,只得到下等门客的待遇。一天,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要求改善伙食。孟尝君得知后说:“食之,比门下之客。”又过了几天,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再次满足他:“为之驾,比门下之客。”没过多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这时,其他人都认为他寸功未立、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想到冯谖有个老母亲,于是“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终于,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一心一意地等待为孟尝君效力的机会。
后来冯谖通过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他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自己也功成名就,被誉为极具眼光的战略家。李白有诗云:“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在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也能见到弹剑做歌的描写,不过那更多的是一些英勇彪悍的侠客。剑,不是乐器,但是人们弹响它为歌曲伴奏,抒发心声,体现出古代仁人义士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迈气概,令人不禁心驰神往,热血沸腾。豪迈的心情比音乐更加打动人。
数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