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宁
部分药品要求冷藏保存,但不是什么药都能塞进冰箱!详情可参看药品说明书。在我国药典中,药品有几种储存温度。
“冷冻”指维持零下20摄氏度,疫苗通常以此温度保存,并由专业机构设立相关保存设施。
“冷藏”指介于2摄氏度至8摄氏度之间,通常指家用冰箱的冷藏柜。例如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用胰岛素在拆封或未拆封时,都宜存放于4摄氏度的环境中。这个温度区间也可用来短期存放疫苗。
“阴凉”指不超过20摄氏度,“常温”指介于10摄氏度至30摄氏度之间。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得知药品的保存环境并非只有冷藏一种。而且家用的冰箱有直冷式和风冷无霜式两种,两者的湿度差别较大。直冷式冰箱的冷藏室湿度可达到85%,不适合需要干燥保存的药品。
我们建议,如果药品说明上注明需要干燥保存的药品,都不要放进冰箱,放在家中避光、阴凉处即可。实在拿不准的话,可以咨询开药的医生或医院用药咨询处的药师,千万不要自作主张。
药品有别于一般的生活用品,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用药安全,存放时要多加留意。药品分为外用药与内服药,两者使用方法不同,若是放在同个容器中可能会导致误食外用药的情况,需要分开存放。
可能会有人说:“好吧,我把药分开存放。但我觉得有些药的包装很占空间,所以我要拆掉外壳。”首先,在想拆去锡箔、铝箔包装时,我们先说说为何药品需要它们。药品进入市场前,厂家为了使药品维持药效,避免污染及损坏,在包装设计方面会加入避光、避热等措施,并将药品密封,这就有了锡箔、铝箔等“外衣”。若是自行去掉这些“外衣”,可能会使药品暴露于不适合存放的环境,进而影响药效。玻璃瓶、塑料瓶等药品包装,也有类似的维持药效的作用。
另外,现在不少患者尤其是多种疾病患者,出于方便会用到便携药盒。但现状是,我国关于市售便携药盒的相关标准并不统一,药盒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并未经过严格的审批、检测和消毒,不适合直接存放药物。而且不同药物混装在一起,相互之间容易串味甚至发生反应。即便是有分格设计的药盒,由于盒盖的密闭达不到要求,有明显缝隙,药品可能会暴露在灰尘、空气、光线和湿气中,使药效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很多含有糖分的中成药,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质。对热特别敏感的药,如乳酶生、胃蛋白酶等胃药均不宜放入便携药盒。
我们建议对于由锡箔、铝箔独立包装的药片,可以将药片连同它的“小外壳”一起剪下来后再存放到药盒里;没有独立包装的药片,还是带上原本的外包装最为妥当。对于药品分装我们不鼓励,但考虑到一些患者记忆力差、服药种类多、服用时间不同等因素,如果非要将药品分装到便携药盒的话,尽量不要超过7天以保证药效,具体时间可咨询药师,药师会视药品的特性而给出建议。
除了温度之外,光线也会造成药品变质。比如,常用的维生素C和鱼肝油遇光后药效会降低;硝酸甘油作为心脑血管患者的急救药物,如果不避光避热保存会失去药效;抗生素类、注射剂药品也怕光。因此,储存药品还需要确保的条件是避光,尤其不要放在窗台等阳光直射的地方。
潮湿同样是造成药品变质的因素。片剂中含有淀粉等辅料,吸收水分后会潮解或粘连;糖衣片吸潮后会出现花斑、变色,甚至发生膨胀和霉变,不仅使药效打折,有时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易受潮的药品有酵母片、葡萄糖酸钙和胶囊剂等。
世卫组织建议把药品存放于相对湿度低于60%的环境中,并密封保存,瓶装药每次服用完要拧紧瓶盖。在按照保存条件保存的基础上过期的药品,严禁使用;若药品中途出现霉变、变色、裂开等性状改变,也应弃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