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离我远了

2018-10-22 03:32林子
中国生殖健康 2018年8期
关键词:辅导班情结男孩儿

文/林子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女儿的情况。我有一个女儿。我们与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们是单亲家庭。因为感情的挫折,更因为是个女孩,所以从小对她要求很严。心底有种感觉,严格的管教,严谨的行为会使女儿长大后自主、独立,不要经历像我一样的情感不幸。女儿似乎听到了我内心的独白,从小就很听话,学习也不让我费心。这些年有女儿乖巧的安慰,加之父母帮忙,我的“伤口”渐渐隐去了疼痛。我感谢父母的同时,更加疼爱我的女儿了。

14岁的女儿,不仅学习好,随着发育成熟,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在亲朋好友的夸奖声中,我开始考虑女儿上哪一所高中的问题。我要让她上一个好的高中,从而考上好的大学。我给女儿报了一个辅导班。虽然费用很高,但为了女儿的前途,花再多钱我也咬牙报了。然而,事情就从这班上发生了。

刚开始上辅导班,女儿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偶尔听女儿说班上有一个男生这门功课比她强,常帮助她。渐渐地,女儿在辅导班的时间越来越长,回来越来越晚,我发觉她在说起那个帮助她的男生时会很兴奋。直到有一天,晚上10点多了,我在半路上等她,因为我感觉不大对头。我看到女儿与一个男孩挽手走过来。这时我全身的血液一下子涌到头顶,冲上去二话不说,上手就是一巴掌,打在女儿的脸上。女儿一脸的惊诧。我怒目转向那男孩儿,“你们这是干什么!”男孩儿这时才缓过劲来:“阿姨,您别这样。”“别哪样!你们不好好学习,倒早早干这事了!”“阿姨,我们俩什么也没做,太晚了,我就是送她回家,怕不安全。”“怎么,非得男生送?”我朝向女儿。女儿手还捂在脸上。我拉起她的手就往回走,那个男孩呆呆地站在原地。

这次事情之后,女儿每晚回家早了一些,精神状态却不如以前了,我也觉得那天做得有些过分,可我是好意呀,我本意是怕她分心,影响了学习。女儿与我的话少了,每天关在房里,我进去看她在复习,愧疚的同时也有些安慰。过了一段时间,女儿有一两天晚回家,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大叫时,只见女儿默默地看着我,不说一句话。之后就天天晚回来了。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能再采取前两次的办法了。我问女儿是不是与那男孩在一起,女儿说是,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他能在这门功课上帮助她。一天,那男孩来电话找女儿,正好我接电话,男孩很礼貌地说:“阿姨,您好,我想找茜茜,行吗?”听到男孩礼貌的声音,我不由得生出些好感,话也缓和了些:“你找茜茜什么事?”“阿姨,有一道题我想跟她说说。”我赶忙借这机会跟那男孩儿讲了一些好好学习的道理。男孩在电话那边静静地听着。这孩子挺懂事的,我心里想。

经过了解,我知道了这男孩确实在学校里表现不错,学习在班上也是上游的。我反而希望女儿与他交往了,企盼男孩能在学习方面帮助女儿,使女儿顺利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为了能提升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为了与女儿缓和关系,我不再管他们了。

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女儿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下滑了。这下我急了,问女儿怎么会这样。女儿回答很简单:“我就是跟不上。”我说那男孩不是在帮你吗?女儿说:“我们不在一个学校,又不能总在一起,他怎么帮我。要想他帮我,就得让我俩上一个学校。”这怎么可能,男孩家里条件很好,他可以花钱上好学校,可我一个人供女儿上学,在经济上根本支撑不起来。

最后考试结束了。女儿面临上中专或复读一年的选择。我给女儿联系了一个外地住宿学校,女儿不去。这时她说实话了,她不想离开那男孩。因为只有那男孩理解她,她在男孩那里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那男孩还能照顾她。天哪!那我这些年的照顾都到哪里去了?我苦口婆心地给她讲道理,没用。她告诉我,这世上只有那男孩对她好,她要跟他一辈子。我说你这刚多大呀,就说跟一辈子。为此,我打了女儿,骂了女儿,该做的我都做了,留下的就是寒心。女儿也是破罐子破摔似的,常常很晚回来,我俩一说话就吵。一天吵得很凶了,我对她说:“你这样的学习成绩,那男孩未必真心喜欢你,也许只是敷衍搪塞你罢了。”女儿一气之下,夜里12点穿衣服就出去了。我以为她只是吓唬我,在外面坐一会儿就会回来,哪知这次我看到她从楼里走出去了。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感觉一种莫名的冰冷、落寞,随她去吧,也许有些不该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那一夜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天花板,心里空空的,只有一句话围着我转啊转:“女儿,女儿真的离我远了,太远了。”这是一位母亲的诉说,无奈从始至终伴在她的语气中,无力挂在她的腮边久久不离去。

分析:客观地讲,任何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原因。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理论中认为,成人人格的本质在生命最初的五六年里形成。尽管有些人成年后会变成似乎与小时候不同的人。但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根基在生命的早年就已经形成了。女孩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一个人带她生活。用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分析,儿童在3~6岁时,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是根据希腊神话中一个误娶自己母亲为妻的人物命名的)。这时的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但当他们发现这一想法和行为会受到父母的呵斥时,便将这一情结压抑下来,转而面对同性父母。尽管“俄狄浦斯情结”被抑制了,但它并没有消失。它会以许多无法预料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如果这一情结没有完整的经历,也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影响。女孩在这一时期与母亲在一起,在她需要与父亲交往时,根本没有目标,于是迅速转向母亲。这也是她儿童时期的无奈。然而又由于母亲情感的挫折,转而将感情全部放在女儿身上,加之母亲情感认知上的模糊,使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专制型家长。对女儿搞强制,注重服从价值。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在学习上多是焦虑、沮丧、敌意的,女孩则多形成依赖性人格。女孩从小对母亲言听计从,形成习惯,所以她的学习不用母亲费心,进入青春期初期,习惯依然指导着她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对异性不感兴趣到希望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注意,恰当时机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婀娜,更何况是个漂亮女孩呢。此时,她与男孩的相遇本来是很正常的,是青春期的必然。可第一次母亲的过度反应,伤害了女孩。人类羞怯心理使她暂时回避了男孩(事过几天女孩的早回家现象)。

人性中不仅仅是纯正的男性、女性。男性中会伴有些许的女性性征,这样的男性会得到异性的青睐。加之男孩同处于青春期,他对女孩的关怀,使女孩情感得到补偿。而女孩的家庭教育方式又使她已形成依赖性人格,加之母亲的粗暴激起了她的青春期逆反心理。于是与男孩又和好了。在女孩潜意识里,儿时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缺失,在她自己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意识层面上来,这表现在她对男孩的依恋,对男孩儿呵护的接受。在那里她寻找到了一种父亲般温暖的感觉。因此她说出这世界上只有那男孩对她好的话。其实这是她儿时情结的填充。在这种情境下,女孩的母亲抛弃了她所采用的“苦口婆心”和她曾用过的“同义语”的反复(唠叨),对女孩使用了武力。最后又想用激将法,使女儿自尊心受到触动(这也许是多年来这位专制型母亲的惯用手法),可这使女孩的逆反心理走向了极端(穿上衣服就走)。

母亲,从婴儿一落地就伴在他的身边。她的行为一刻不停地为孩子做着示范。因此,父母不要等孩子长大后埋怨他不听话,在埋怨前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此时的母亲换一种方式,像对待自己的同事一样,适时地同女孩谈这一话题,语言结构换成“那个男孩什么地方吸引你呢?”“与他在一起有什么感受?”“你俩常在一起别的同学怎么看?”“你想了解我是怎样想的吗?”这样的语言会引发女孩的思考,从而使她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上辅导班的目的,和自己今后的方向。就是与男孩在一起,也不会使学习成绩下滑,因为关注重点是学习,而情感会放在第二位,这样会加强她理性的选择。青春期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常处在不冷静的情结中,女孩母亲的做法是将女儿从自己身边推开了。

14~15岁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他们认为自己是成人了,能够自主处理问题,不需要父母的呵护,这正是他们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理解给自己的孩子。

女孩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人的娇宠、母亲的严厉也会影响到女孩对母亲的感情。这是要考虑进来的因素。

我在同这位母亲交谈时,提醒她放弃是不应该的,冷漠不是办法。女儿在家复习一年还是到学校再上一年,要与女儿商量,但适当的强制也是必要的。因为她仍然处于父母监护的年龄,这也是母亲的义务。建议母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战之后,要与女儿静下心来交谈,毕竟血缘的纽带是斩不断的。青少年有思想、要自尊,不是母亲手里的牵线玩偶。他们需要尊重,不管来自何方。尊重会给他们信心,使他们自信。不要等女儿长大成人时反问你一句:“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制止我!”“防患未然”是我们家长对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责任。

这位母亲接受了我的建议,她希望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我答应了。

猜你喜欢
辅导班情结男孩儿
毛绒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嗜夸如命的男孩儿
害怕自己是同性恋的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