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极具影响力的蒙学读本《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的教诲,流传至今。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动人情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
对于哺育之恩的重视与回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部分,也是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娘心宽;赤身无有一根线,问爹问娘要吃穿;夜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诗文朗朗上口,子女与父母、与家庭的纽带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得以强化。从稳定家庭关系与社会结构的角度讲,哺育感恩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家庭抚育赡养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哺育之恩,成为中国人最早的早教内容,这在人格塑造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影响极大。
甘甜的乳汁将我们养大!哺育不仅是本能的生命滋养,更蕴含着情感的传承。母亲承担起哺育子女的重要责任,常常被称为伟大的化身。
而当这样的哺育超越了血缘联系,那份母爱就显得格外伟大。
十多年前,我曾在山西进行“关爱女孩”的主题采访,在大同偏僻山区,有一个被称为“乳娘村”的小山村。从20世纪50年代起,乳娘们共同养育了1000多名孤残儿童和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女孩。
当初,在社会救助体系与公共服务机构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让那些孩子有安身之处,采取了这种民间寄养的方式。
最初,政府只补贴一些小米,换取乳娘们的乳汁。虽然乳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责任在延续,爱心在延续。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家庭寄养方式的优弊,见仁见智。但是那种朴素的哺育之恩令人没齿不忘。
生育,只是生命的开端。这一路人生,谁能够扶弱小的生命走向壮大,才是更让人钦佩的。哺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