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 要 海参的养殖一般是春、秋投苗,采取间捕间收的方式,参池长年在海水中浸泡,造成参池杂草丛生,池底发黑、发臭,硫化氢和氨氮超标,养殖3~4年后产量大幅下降,到5~6年時,亩产量一般只有几十斤。我们通过试验,采取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春季投放越冬大苗或参池手捡苗,这种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病害少,通过1.5~2年的养殖,80%能达到商品规格,养殖三年后彻底清池。这种养殖模式为海参的高产创造了先决条件,海参是底栖生物,良好的底质是海参高产的保证。
关键词 海参;高产;越冬苗;手捡苗;透明度;参礁
2012年4月~2015年11月,我们利用一口45亩的参池进行了海参高产养殖试验,分别于2013年秋收获4~6头/斤商品参10350斤,2014年春、秋两季收获3~5头商品参11320斤,2015年春秋收商品参12100斤,3年总计收商品参33720斤,平均售价50元/斤,实现产值168.8万元,获利80多万元,三年平均亩产海参250斤,连年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参池的养殖条件
养殖池平均水深2.0m,东西走向长250m,宽120m,以普通型防水透气无纺布护坡,底质为泥沙质,泥占60%,沙占40%,设有进、排水闸门,进水闸门安装40目筛绢网。海水盐度27~32‰,PH值 8.2~9.2,溶解氧6~9mg/L,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cm,海水其它理化指标均符合海水养殖渔业用水标准。
2 参礁的种类与投放密度
参礁的种类有烟筒管、W型再生塑料板,三角网架及扇贝养殖笼。烟筒管顺着进水闸门的水流摆放,然后是W型再生塑料板,三角网架和扇贝养殖笼间隔摆放,这几种参礁清池时易移动且节省清池人工费用,参礁的投放面积占养殖面积的1/4,其中烟筒管占15%,W型再生塑料板占45%,三角网架和扇贝笼各占20%。海参在夏眠和越冬期间大部分栖息在烟筒管和W型再生塑料板下面,在春、秋摄食期间,由于三角网架和扇贝养殖笼上附有大量底栖硅藻,所以三角网架和扇贝笼上有很多海参在觅食。
由此可见,烟筒管和W型再生塑料板和三角网架、扇贝笼在海参的夏眠、越冬及春、秋觅食阶段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3 春季投放大规格越冬苗或参池手捡苗
4月中旬,当参池中水温达到12℃以上时投苗,投放的参苗有两种,一种是投放30~50头/斤的大规格越冬春苗,另一种是投放15~20头/斤的越冬手捡苗。大规格春苗和越冬手捡苗是参苗中的精华,具有遗传性状好、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等 优点。参苗一次投够,第二年春天不补苗,第三年春季补苗,越冬春苗亩投苗量在2500尾左右,手捡苗在1000左右。
4 养殖管理
放苗后到5月底前,参池水位保持在1.0~1.2m之间,这样有利于春季水温回升,利用发酵好的鸡粪进行肥水,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cm,为了避免有机质的流失,每天换水量控制在10cm左右,7~8月份随着气温及水温升高,逐渐加深水位,使水深保持在1.8m以上,夏季不进行大换水,这样有利于保持水质和水温的稳定,有利于海参夏眠并顺利渡过高温期。进入9月份后,当水温降到23℃时,夏眠的海参陆续出来觅食,同时秋季也是海参生长增重的旺季,应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在20~30cm,由于加大换水量可以带来更多的大海中的天然饵料,这样可以保证海参的快速生长。在我地区进入11月份后,随着寒流的不断入侵,气温和水温都在下降,当水温在7~8℃时,大部分大规格海参开始入礁冬眠,这时的换水量应在10~15cm左右,以补水和提高水位为主。在封冰前,撒一次池底安或底质改良剂,越冬水深应保持在2.0m以上,冬季大潮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海水,但进水要缓慢,不超过20cm,以免水质水温变化过大,给越冬海参带来应激反应,大雪过后立即清扫冰面上的积雪,增加冰下海水光照强度,这样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冰下池水溶解氧含量,保证海参顺利越冬。
5 三年清池一次,为海参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几年的海参养殖,我们发现新建参池海参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产量高,我们决定改变海参池长年有水、多年不清池、不同规格海参进行混养间收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不能及时清池,造成池底严重老化,发黑、变臭,硫化氢和氨氮严重超标,有的养殖户靠投放底质改良剂和生物制剂来改善和缓解底质老化,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池底老化的问题,也就不能保证海参高产。大规格参苗经过1.5~2年养殖,在投苗密度合理的情况下,80%能达到商品规格,第三年春季补一次苗,到第四年秋季收参清池,虽然三年清池一次会产生一定的清池费用,但是我们投放的4种附着基都有利于清池,可有效降低清池费用,也可保证海参高产,扣除清池费用后,还会为海参养殖户带来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通过几年海参高产养殖试验,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各位海参养殖户共勉:要想使海参高产,必须要养好水,更要养好池底,因为海参是底栖生物,良好的底质是海参养殖高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