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莹莹
摘要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模式。分析2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模式;慢阻肺;呼吸衰竭;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2095-7130.2018.10.036
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Respiratory Failure b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
Xing Yingying
(The two ward of respiratory medicine,Luoyang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71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respiratory failure b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respiratory disease admitted between January 2016 and March 2018 were enrolled.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n integrated care model.The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grated nursing mode was appli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leep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integrated nursing mode is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respiratory failure,the patient′s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prognosis effect is good,and it has good clinical use value.
Key Words Integrated nursing mod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Sleep quality;Mental state
由于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較为困难,病程时间较长,导致患者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对其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需辅以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4.25±7.56)岁,病程3.8~18年,平均病程(10.43±3.65)年。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4.56±7.49)岁,病程3.8~20年,平均病程(11.43±3.7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模式,如下:对患者病况作出整体性的评估,组建护理小组,小组内部及时沟通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步骤,对每一项护理措施都要作出全面的布置,给予患者系统化的护理。1)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该疾病相关的知识点,对患者知识盲点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在交接班时,将宣教内容和宣教效果以及宣教的不足之处多进行交流,以此制定改进的措施[1-2]。2)心理护理。多同患者交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适量的鼓励和安慰,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细致化的沟通,并给予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引导方法,以此将护患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3-4]。3)基础护理。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就患者体征变化情况给予一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如进行静脉穿刺和雾化吸入时,提前告知患者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并细心的进行指导,如有必要可进行演示,以此将护理干预面进行有效的拓宽[5-6]。并给予有效的饮食护理,多向患者讲解饮食规避方面的内容,让患者能够掌握合理的饮食策略。
1.3 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根据PSQI评分量表,其中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2)心理狀态:根据SAS、SDS评分量表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2.2 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2。
3 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气道受阻导致其发生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气流不可逆、病情易反复发作等[7-8]。慢阻肺容易引发呼吸衰竭病症,发生呼吸衰竭后,患者缺氧症状会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现象会较为明显,病症严重时,会对患者平卧和入睡造成不良影响,并降低其睡眠质量[9]。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需应用合理的护理方法,建立全面的、系统化的护理模式,改善患者预后情况[10]。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取得的应用效果较好。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值低于对照组, P <0.05,主要原因是: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都属于生存状态的评价标准,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评估其使用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应用一体化护理,充分的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连贯性,让护理人员之间的工作衔接起来,为其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和护理,感受到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敏燕.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7,3(3):43-45.
[2]王月英,夏朝云.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57-160.
[3]肖少娴,罗枫敏,赵宇.舒适护理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6):1132-1133.
[4]林伟.对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76-177.
[5]王瑞芳.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218-219.
[6]朱星星.对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7):74-75.
[7]任红英.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的选择及护理[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0(5):00030-00031.
[8]董丽.52例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J].医药前沿,2016,6(33):343-344.
[9]邓璀,姚桂锐,周秋宜,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28-30.
[10] 刘晓丽,蒋延文,张捷,等.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5):8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