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学中的科学性與人文性是难以界定的。本文认为在语言学的蛮荒时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主导了语言的繁荣发展。但随着语言结构的稳固,人文主义在语言学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人们在保证基础资料充沛的前提下追求发展资料中的人文情怀。本文通过对语言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对比及应用阐述了二者在语言学发展中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当代语言学中人文主义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人文主义;科学精神;语言学发展;主导地位
一、语言学研究背景
学术界对语言的定义、范畴及意义始终持有多种对立的语言观。这形成了科学和人文在语言学中的多元化认知及语言学的范畴模糊性。从根本上说,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发展的产物。劳动使社会成员紧密合作,为语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追求生产资料稳定的人们渴望更加严谨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语言中的科学精神开始萌芽。经过了数万年的发展,语言形成了完善的科学体系结构。但当人们不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时,对语言学中人文主义的追求便与日俱增,科学精神在语言学中的地位逐渐被人文主义所蚕食。
二、语言学的科学体现
科学精神是指主张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一切研究领域的观点。索绪尔开展的同质化运动使语言学具有了科学的性质。科学主义往往导致在人文领域人们不加选择地使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而排斥一切其他方法,但语言中的人文主义是社会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产生的。因此,人文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渐渐兴起,学者开始认同其在语言学中所承担的功能。语言学在科学中的应用发展到了通过机器学习使机器能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的阶段。乔姆斯基范式对多语言的机器翻译已能满足人们对语言翻译的初级需要,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设计的算法还能分析语言文本中的情感倾向。但同时机器学习遭遇了瓶颈,主要集中于机器对语言处理过于生硬,缺乏人文主义。整体上说,语言学在现代科学的应用正蓬勃发展。
三、人文主义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主导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渴望用更加准确、严谨的语言来完成人际间的交流。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语言学系统。但当社会的发展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基础资料的要求,发展资料中的人文主义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无论是汉语还是以拉丁语系为代表的西语,都追求着语言在形式上的美感与意境。诗人使用巧妙的语言与韵脚表现语言的美,歌唱家赋予语言以曲调塑造语言的意境,这些都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科学精神有助于语言学研究中严谨和规范化的表达,但人文主义才更贴合语言的需要。这与中华文明千年以来的沉淀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同时保持着文字的象形性和语境的紧密性。不同于拉丁语系对时态和语态有着明确规定,但汉语对主语、谓语和宾语并无严格要求,因为象形化的文字能够使得人们在书写汉语时产生联想辅助对语言的理解。
交流是语言的首要功能。人与人交流借用表达式,其意义由语言使用共同体所赋予。沟通时话语是否具有严明的语法结构并不是为人所关注的,使用者会引经据典,聆听者会通过上下文对语言进行自主理解,这体现着语言使用中的人文主义。一门语言需要满足的交流需求愈加复杂,其使用者的生活世界逐渐沉淀到该语言中,使它在词汇、句法诸方面都得到丰富。例如,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受儒家文化支配的宗法等级社会中,为了做到尊卑有序,必须明确每个人在家族中的角色和等级,以区分其不同的礼仪标准,故在汉语中表述亲属关系的词汇非常丰富。
语言学的科学应用虽十分广泛,但机器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正因其缺乏语言学中人文主义灵魂般的存在,徒有其表却无其实。这也大部分通过机器来对语言进行处理的算法都是基于概率模型的原因——语言中的人文主义无法被量化。人文主义的缺失使得计算机只能通过猜测来推断语言含义,人文主义在当今语言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其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语言学科学运用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结论
经过数千年来语言的发展,科学精神从曾经的主导性作用逐渐转换为辅助性作用。科学精神之于语言的使命已大部分完成。在社会经济和世界文化结构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文主义成为了人们在语言学中更需要追求的方向。在近现代社会,交流和合作作为语言的本质功能没有变,但科学与人文在交流和合作中的主导关系已发生了变化。人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基础资料供给,开始追求语言的优雅和美感。对于当今语言的发展,富有人文色彩的交流和沟通才是人类语言学的本质。以人文主义为主导对语言学进行研究不是语言最初形成的基础,但却决定着语言未来发展的上限。科学精神在语言学研究中成果的显赫并不意味着科学应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中的人文主义前景可期,同时人文主义在语言学的发展中也将占据愈发重要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农.方法:语言学的灵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J].申小龙论文集,1988.
[3]陈晶晶.基于科技的语言学习发展历程概述[J].青年文学家,2015,27:192-193.
[4]宁春岩.形式语言学的纯科学精神[J].现代外语,2000,2:202-209.
[5]王铭玉.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363-373.
[6]申小龙.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重评《马氏文通》[J].读书,1987,8:116-123.
作者简介
王月(1996—),女,汉,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