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显著的差异,语态即是其中之一。本文自建了双语语料库,通过对句子语态的数据统计,探究英汉语态的差异。研究发现,两种语言在各自语言体系内都以主动语态为主,但在汉英对比上,英语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而汉语则比英语更倾向于选择主动语态。
关键词:语态;主动;被动;对比]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除了最直观的字体和发音的区别,语态差异也非常显著。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说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薄冰、赵德鑫,1996)。英语语态被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若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则为主动态;是动作的承受者,则为被动态;类似的,汉语也存在主动和被动语态的对立(张豫峰,2014:154;王力,1985)。另一方面,语言学家们也认为语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让我们从主动和被动两种角度来看待句中的动作(李玲,2011:91;Yannuar,2014:1403)。
当前语态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一种语言,且以英语居多,是单向的基于语法层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是分析英汉语态差异的,但大多基于理论层面,在定量分析和实例研究上稍显不足。本文自建双语语料库,通过定量的分析探讨英汉语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二、研究方法
自建语料库由中文著作(约31万汉字)和英文著作(约30万单词)及其对应译本组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分别统计原文及其译文中主被动句(一般以句号、问号、感叹号为句子的标记),并以《故都的秋》“Of Studies”两文及其译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三、分析和讨论
经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总体上两种语言内部都更多使用主动语态,汉语尤为明显;但对比之下英语对于被动语态(27.0%)的偏好高于汉语(0.7%),而汉语(99.3%)比英语(73.0%)更傾向于选择主动态(见下表)。
以《故都的秋》和“Of Studies”为例,在《故都的秋》中,原文主动语态(97.3%)高于译文,被动语态则是译文高于原文。而“Of Studies”的译文则完全没有出现被动语态,以主动句的形式组成篇章。从中可以看出,英语对于被动语态的偏好高于汉语。
例一:各著名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故都的秋》)
译文:Long pastoral poems or songs about the four seasons by renowned poets are mostly distinguished by beautiful moving lines on autumn.
原文是主动句,谓语动词是“写”,施动者是各著名大诗人,意思是大诗人将秋的那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有味。译者则将其处理成一个被动句,第一处被动语态体现在:诗被著名的诗人写出来;第二处出现在句子的主要部分,即诗被那些关于秋的动人句子赋予了特色。
例二:They per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Of Studies”)
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原文“读书”(“they”)是受动者,“经验”(“experience”)是施动者,以被动句表现出来。译文施动者和受动者不变,但是通过语序调整成主动语态,迎合了汉语多主动语态的特点。
以上差异可从文化思维角度进行分析。汉语在天人合一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思我”的思维模式,强调主动性,且中国文化中,“被”一般用在对主体而言不愉快的经历(刘宇红,1996:85),故在表达时会减少被动语态更多选择主动语态;而西方天人两分的观念则导致了“思物”的倾向(刘宇红,1996:85),更加注重客观的物质实体,常以物作为主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动语态的使用。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自建语料库,通过量化对比和语例分析,发现虽然在汉英各自语言体系内,主动语态多于被动语态,但英汉对比之下,英语对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一般多于汉语,汉语则比英语更倾向于选择主动语态。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文化思维的不同造成的。本文可为过去关于英汉语态对比研究提供量化支持和语例参考,对于语言学及翻译的教学和研究也有潜在意义。但本语料库库容有限,若能收集更多语料,相关数据及统计分析则会更准确。
参考文献
[1]Yannuar,N.,Shitadevi,I.A.,Basthomi,Y.&Widiati,U.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Constructions by Indonesian Student Writers[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4,4(7):1400-1408.
[2]薄冰,赵德鑫.英语语法手册(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李玲.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育教学,2011(8):90-92.
[4]刘宇红.中英文语态差异探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6(4):84-85.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6]张豫峰.英语语态观与现代汉语语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4(8):152-158.
作者简介
罗梦娅(1993—),性别:女;汉族;籍贯:浙江,目前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英语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语料库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