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南
摘要:昭山景区现有林相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季相变化不明显,特色不突出等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梳理、增补、连接、塑造的林相改造策略。将景区分为三个特色分区,并对启动区的林相改造进行了详细设计,从道路、临江面以及山林组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林相改造手法。本文以昭山景区山体林相改造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相的改造手段,对类似林相的改造设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昭山;彩叶;林相;改造
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风景名胜区做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植物景观的特色和要求较高。对昭山景区植物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林相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展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打造特色的景观林相,是提升风景名胜区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植物规划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景区资源进行提质,将凸显昭山景区资源核心特征。
一、景区地理位置和概况
昭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北部,是京广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的交汇之处。西接湘江水域,东邻京广铁路与长株潭城际铁路,交通便捷,风景资源优异。昭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昭山景区,凤形山、虎形山景区和仰天湖景区,总面积10.4km2。
昭山景区,北以昭山山体北麓为界,西界为九华开发区滨江路,东界为昭山和龙洞山山体边缘线,南界为龙洞山山体边缘线,景区面积3.66km2。基地地处长株潭绿心范围,昭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范围内。
总体设计以秀美的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为内涵,可供观光休闲、度假养生、野外拓展的城市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项目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在4℃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不到10天。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大多在16~18℃之间,秋温略高于春温。夏季平均气温大多在26~29℃之间,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二、景区林相现状
昭山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为90%(不包含水域面积),主要乔木品种有银杏、雪松、马尾松、黑松、水杉、落羽杉、大叶柳、旱柳、枫香、杨梅、青冈栎、麻栎等。主要灌木品种有石榴、南天竹、海桐、檵木、火棘、棣棠、黄杨、构骨、大叶黄杨、卫矛、红枫、羽毛槭、木槿、山茶等。主要地被品种有麦冬、沿阶草、吉祥草、薜荔、紫藤、五叶地锦、常春藤、络石、凹叶景天、木通、铺地柏等。通过种类统计分析可得知昭山植物种类丰富,特别是蕨类植物生长茂盛。这些植物一般喜阴凉湿润气候,抗污染性差,由此表明昭山景区总体生态环境较好。
三、林相改造策略
(一)改造手法
基于充分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现有植物品种和植被类型的分析,提出问题及解决办法,指导后续设计,改造策略如下:
保留与梳理:对现有长势好、观赏价值高的林地进行保留,发挥绿色基底的原有植被景观特性;同时对郁闭度过高、观赏效果差的山林进行梳理和间伐。
增补:路侧、林缘、山谷、节点等重点区域增加特色色叶林、花带,合理搭配植被层次,重塑林下空间。
连接:依照道路等级、功能、环境的不同,线形改造周边植物景观并将各个分区生态串联。
塑造:风格各异的园中园将植物的文化意境与人文特色相结合,力求打造内涵丰富的山水森林植物景观。
(二)改造标准
分五个标准进行打造,根据重要程度和林相现状,分别增加乔木、亚乔木、灌木和地被层。
四、植物总体分区
根据现有林相的特点,整体分为三个分区,分别为核心红叶区、山林风貌区和活力小镇区。
(一)核心红叶区:
不同色彩、不同观赏季节的彩叶植物营造“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红叶林相景观。利用三角枫、枫香、日本紅枫等红色叶植物与无患子、银杏、黄檀等黄色叶植物混交种植,在香樟、杜英等常绿植物的衬托下,红、黄、绿冷暖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植物的艺术色彩与形态塑造植物景观的意境美与色彩美,衬托秋叶斑驳的多彩基调。
红色叶植物时间轴在现有的基础上延伸,现状红色叶树种仅枫香、盐肤木、乌桕等3至5种,其色叶观赏期集中于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叶色树品种较少、观赏期较短,难以形成高规模、高品质的红叶观赏林。拟规划建设红色叶树景观林,通过补植不同观赏季节的20余种红色叶树种,使观赏期延长,营造“四季皆红,层林尽染”的植物景观。
补植的品种有,常年红叶的中国红枫、石楠、红叶李、红叶碧桃、南天竹等。
春季及新叶红色的臭椿、香椿、五角枫、黄连木等。秋季红叶的枫香、青枫、羽毛枫、元宝枫、三角枫、日本红枫、榉树、乌桕、重阳木、盐肤木、柿树等。
(二)山林风貌区
现状植被长势优良,林带郁闭度高,整体观赏利用价值较高,但植物群落以常绿针叶、阔叶林为主,季相景观变化不明显。唯有完善的植被环境,方能为生物提供较佳的栖息地。因此,需要恢复基地中谷地生态廊道的植被环境,以强化其生态廊道的功能。针对植被现状,山林以整体保留抚育为主。沿路侧、山谷以山樱花、山桃、玉兰、木芙蓉、紫薇、腊梅等观花植物品种打造特色四季花道、花谷,完善植被环境,形成景观效果好的生态廊道。同时,沿林缘、山脊、向阳坡面增补红(枫香、重阳木、榆树等)、黄(无患子、黄山栾、黄檀等)色叶林,丰富秋季多彩基调。
(三)活力小镇区
以特型乔木结合低维护草花的形式,营造简洁通透的活力滨水小镇景观。上层以朴树、五角枫、榉树为骨架树,创造通透的林荫空间,为商业活动提供有机生态的环境氛围;同时,在活动区通过植物色彩、质感、形体的合理搭配,展现晚樱、垂枝樱、海棠、宫粉梅等开花植物的个性美与群体美,渲染轻松欢快的活动氛围。
五、启动区植物详细设计
(一)整体效果
启动区远景整体观感好,中景园林道路两旁植物贫瘠,近景植物缺少梳理,多杂树,植物长势差。建成的植物群落应具备春赏花、夏观姿、秋观红叶和果、四季常绿的特点,以全面提升林带景观质量,从而达到林相改造的目的。山体中缺少色叶植物,道路周边缺乏植物的景观,杂树多,需要增补在空地和山体的空缺处,观音寺周边在建,高差较大,需要在高差出填补地被、灌木,让昭山在秋日整体给人一种红叶遍野的美好视觉享受。山林内部存在部分空缺的林相,选取耐阴的色叶乔木进行补充,营造丰富的季相。经过设计,森林景观结构更加合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稳定,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和自我恢复能力,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道路组团
1、车行道改造
现状车行道两侧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季相景观缺失。上层高大乔木过于郁闭,中层杂树肆意生长,地被杂乱,部分地表裸露,整体观赏效果差。拟规划将现状景观单一的车行道改造成色叶林荫道,对观赏价值低、长势不佳的上层乔木进行疏伐,增加透氧空间,同时补植枫香、柿树等高大色叶乔木。对地径小于5cm、高度低于3米的中层杂树进行清理,补植鸡爪槭、红枫、樱花等中层色叶花灌木。清理杂乱地表,沿路缘补植2-3m宽耐荫地被,如大花吴风草、蜘蛛兰、吉祥草等低维护草花,重塑地被空间。
2、人行道
此场地的植被稀疏,植物长势差,裸露土地还有建筑垃圾在其中。位于景区内山林中的次路,两旁的植物可配置成复合式群落结构,采用乔一灌一草的搭配方式,随地形的高低变化采用自然式的搭配,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设计为了使登山的游客体验到登山的乐趣,让此行成为游客难以忘记的一次经历,丰富园路的色彩,增加小乔木,灌木和地被,让裸露的地面消失,形成登山途中美丽的一道风景。缓坡植物长廊,现状植物景观良好,但是缺乏统一,所以这里主要以增加落叶小乔木和灌木为主,在秋日时节落叶缤纷,给登道一种别样的美感。
3、临江面改造
现状水岸以大面积裸露滩涂为主,局部有长势良好的枫杨林、构树林,但植被群落结构层次单一,观赏效果差,严重影响滨水界面景观印象。植物生态群落结构从林地到草地、浅水湿地与深水湿地等的动态变化,就需要做出一定的预见性安排。拟规划对现状枫杨、构树群落进行保留,同时增补地被层次,打造原乡风貌植物景观。对裸露滩涂,以水杉、池杉为主题品种,打造水杉纯林,底层片植诸葛菜,形成杉林渡影景观,同时水岸片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打造自然生态、质朴野趣的水生草甸景观。
4、山林组团:
新建景观塔与游船码头之间需控制植被密度与高度,形成疏朗、半开敞空间,提供良好的视线通廊,强调新增色叶景观与原生植被的渗透与融合关系。
结合启动区林相现状、色叶植被分布等基址條件及游道、景观节点布局,打造出芦花飞扬、杉林渡影、建筑窗景、桃林花雨、杏林挽歌、活动草坪、新增红叶林、改造彩叶林、原生保留林等九大植物景观,将园区打造成“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特色红叶观赏景区。
六、总结
品种选择,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现乡土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落叶树选择季相特色明显,观赏价值比较高,以观叶为主的品种,常绿树以观花和观果为主的品种。
生态上增加植物多样性,通过补种,形成乔灌草的复层结构,对于涵养水分,水土保持和生态结构的稳定性方面得到了加强。
观赏特性上,将原有的较单一的林相改造成多彩的阔叶林,丰富了四季景观,春季山花灿烂,夏季林荫清凉,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枝杆弯曲。
针对本项目的特点,林相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不断优化,才能达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