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渭
爱国、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作出重要指示精神,是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献身祖国大西北建设的“西迁精神”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站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团结凝聚高校战线干部队伍奋力写好建设一流大学“奋进之笔”,必须传承好、发扬好、践行好“西迁精神”,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
传承“西迁精神”的核心在于坚定“听党的话、跟党走”信念,增强干部队伍政治意识
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党中央号召,一大批有志青年秉承“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起行囊就出发”的执着信念,怀揣“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朴素情怀,握着“向科学进军”的西行车票,在西部一扎根就是六十多年,为国家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贡献了丰硕的成果,为西部培养了10余万毕业生,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西迁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在高校院系调整内迁、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引导下,成千上万的知识、科技、教育战线干部职工接续奋斗,付出了艰苦和艰巨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发展差距。实践证明,“西迁精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多年初心不改的艰苦建设实践历史孕育出来的党的精神谱系,就是高等教育战线六十多年来服务党的事业的历史足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国家公布的36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中,西部地区只有6所,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高等教育战线干部队伍应当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以“西迁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忘初心,认清使命,践行“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谋事创业,从思想上认识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事关党的事业,从行动上更加有为地履行好服务国家的使命。
发扬“西迁精神”的关键在于滋养“爱国、奋斗”品质,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武装
“西迁”是一个历史片段,而“西迁精神”则是一代代西迁群体接续奋斗的历史积淀,最终汇入党的精神谱系。西迁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先后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首批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六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成就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调整的一个成功范例,彰显了新时代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丰富了“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需要干部新担当。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领导干部鲜明提出坚持“一个武装”、强化“三个担当”、做到“三个带头”的要求,与“西迁精神”的“爱国、奋斗”品质一脉相承。高等教育战线干部队伍应当以中央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中奋斗不息。
践行“西迁精神”的根本在于打造“又红又专”的时代传人,激励干部创造留下历史印记新贡献
回顾过去是为了把握好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对全体高等教育战线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西安交通大學校区正西30公里,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用了8个月的时间,使科教板块159万平米建筑全部封顶,再现了“西迁”速度。建成的创新港将成为高端人才汇聚、重大平台集中、科技成果转化、高效服务社会的重要引擎,这是西安交通大学“二次西迁”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的创举。
新时代呼唤干部要有新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战线的任务,就是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牵引世界科学技术文化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有力引擎,把代表最先进人类文明的生产力要素向中国聚集,努力解决好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推动“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在今年初向全校干部师生发出了“践行西迁精神,创造有历史印记新贡献”的号召。这既是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总动员令,也是新时代高校干部拼搏奋斗、一往无前的冲锋号。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按照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继续加强学校干部工作,不断用新的成绩新的贡献履行好西部高校的使命和职责,为落实“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