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薛盼
摘要:离子扩散处理可分为表面扩散处理和体扩散处理两种,表面扩散是引入致色离子使其进入刚玉的表面晶格,从而表面颜色得到改善,但扩散层很薄,二次抛光后颜色容易变浅或被去掉;体扩散处理要加入催化剂,使得加热的过程中致色离子能够进入刚玉内部晶格,内部颜色也发生改变。本文根据所选样品的特征加入不同的致色离子。
关键词:蓝宝石;改善工艺;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
经过统计,蓝宝石以深蓝色为主,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一般颜色较浅,缅甸的蓝宝石较透明。实验选取以上3个产地的特征蓝宝石进行分析实验,使用样品见表1。
1.2试剂
本实验中所用助熔剂为硼砂、Na2CO3,催化剂为MgSO4·7H2O,辅助剂为Al2O3,着色剂为Co2O3、TiO2。根据蓝宝石样品特征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配方方案,具体的添加剂种类分别为:S1:Al2O3、硼砂、Na2CO3、MgSO4·7H2O、柠檬酸;S2:Al2O3、硼砂、Na2CO3、MgSO4·7H2O、Co2O3;S3:Al2O3、硼砂、Na2CO3、MgSO4·7H2O、TiO2;S4和S7:Al2O3、硼砂、Na2CO3、MgSO4·7H2O;S5和S6:Al2O3。
1.3气氛
颜色较深的蓝宝石一般在氧化的气氛中进行反应,减少Fe2+与Ti4+的质量比(mFe2+/mTi4+),从而提高透明度;颜色较浅的蓝宝石则采用还原的方法,使部分Fe3+还原成Fe2+,提高mFe2+/mTi4+或采用加入致色离子进行离子扩散的方法进行增色。S1~S6是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炉体和坩埚都不密封,保持的是弱的氧化气氛。S7在还原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样品S1~S4、S7中所用的催化剂为MgSO4·7H2O,加热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反应:在200℃时,MgSO4·7H2O失去结晶水,加热到1124℃时,MgSO4·7H2O分解出SO2,SO2与坩埚中的H2O反应生成硫酸,这样,样品的热处理反应初期是在酸性熔剂中进行的,直至SO2完全挥发。
1.4温度
实验温度是通过高温炉自带的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升降温的,控制升温速率为3℃/min,升温至1500℃,S1~S4、S7恒温时间为24h,S5、6恒温时间为36h,降温速率保持在2.5℃/min。
1.5工艺流程
(1)将所选的蓝宝石S1~S4沿C轴切成两块:第1份用于对比,记作S1-1、S2-1、S3-1、S4-1。S5~S7没有进行切割处理;第2份用于实验,记作S1-2、S2-2、S3-2、S4-2。
(2)将用于实验的样品进行预处理,用水浸泡12h,再用弱酸浸泡24h,洗去其中多余的物质,同时酸浸能够使得样品在高温下不易碎裂。
(3)将样品与试剂混合,加入辅助剂Al2O3,搅拌均匀于坩埚中。S7所放的坩埚中添加高纯度的碳粉,且密封坩埚。
(4)放入硅钼棒高温电炉中加热处理。
(5)样品缓慢冷却后取出,用弱酸浸泡洗出表面多余物质。
2结果与分析
經过一系列实验,先对改善前后样品的外观进行了观察,如图1。然后采用X荧光光谱(XRF)测试了改善前后样品表层元素的变化,同时对部分改善前后蓝宝石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等进行分析,探讨了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2.1X荧光光谱分析(XRF)
蓝宝石主要化学成分为Al2O3,其致色的主要元素为铁和钛。样品中天然蓝宝石中铁元素(Fe2O3)质量分数为1.47%~4.69%,平均质量分数为3.08%,而优质的蓝宝石铁元素质量分数很低,一般为0.1%~0.2%;钛元素(TiO2)质量分数为0.13%~0.3%,平均质量分数为0.21%,而优质的蓝宝石中钛元素质量分数约0.03%。铁、钛元素比值(mFe/mTi)为4.9~36,优质蓝宝石中mFe/mTi接近于1。热处理后,样品铁元素(Fe2O3)质量分数为0.6%~4.71%,平均质量分数为2.65%;钛元素(TiO2)质量分数为0.07%~5.91%,平均质量分数为2.99%,mFe/mTi为0.01~0.6729。
2.2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S5、S6改善过后透明度没有明显提高。因此本实验仅对S1、S4和S7反应前后进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比分析。
图1中,S1-1为天然蓝宝石,S1-2为热处理的蓝宝石,对S1-1、S1-2进行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对比测试,波长范围在200~800nm。显然,在高温1500℃、辅助剂Al2O3、助熔剂硼酸、Na2CO3和催化剂柠檬酸、MgSO4·7H3O、开放条件下的热处理后样品S1-2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率明显减弱,透过率明显增强,说明样品S1-2较S1-1透明度提高。天然蓝宝石S1-1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中有5个吸收带,分别位于250、310、387、450、560nm附近,其中250nm附近的吸收带与Fe3+-O2-有关;310nm和387nm的吸收峰分别与Fe3+的d电子的6A1→4T1(4F)和6A1→4E(4D)的跃迁有关;450nm附近的吸收带与由Fe3+-Fe3+耦合离子对间的电荷转移所产生,而不是由单一的Fe3+电子跃迁所引起;560nm附近的吸收带与Ti4+和Fe2+之间的电荷转移有关,Fe2+失去1个电子转变成Fe3+,外层电子结构变为3s23p63d5,同时Ti4+得到1个电子转变成Ti3+,外层电子结构变为3s23p64d1。经过1500℃的热处理后560nm附近的吸收带减弱,说明Fe2+/Ti4+离子对减少,而蓝宝石的颜色与Fe2+/Ti4+离子对有关,从而蓝宝石样品的颜色变淡。
图2中,S4-1为天然蓝宝石,S4-2为热处理的蓝宝石,对S4-1、S4-2进行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对比测试,波长范围在200~800nm。如图谱所示,在高温1500℃、辅助剂Al(OH)3、助熔剂硼酸、Na2CO3和催化剂MgSO4·7H2O、开放条件下的热处理后,样品S4-2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率明显减弱,透过率明显增强,说明样品S4-2较S4-1透明度提高。S4-1与S4-2的吸收峰值热处理前后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波长在410~550nm的蓝紫区处,S4-2的吸收谷较S4-1的低,说明S4-2在此处透过的蓝紫光较高,从而蓝宝石S4-2的颜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样品S7在反应前后颜色变化较大,由浅蓝色变为纯正的蓝色。对其波长在300~800nm范围内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如图3。显然,反应后574nm处的吸收峰强度明显加强,此处峰值与Ti4+和Fe2+之间的电荷转移有关,该处强度增大说明S7样品的蓝色调有所提高。其他3处吸收峰,即377、387、41nm处的谱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还原气氛下,部分Fe3+被还原成Fe2+,mFe2+/mTi4+的值恰当是蓝宝石颜色纯正的重要原因。
3结论
(1)对蓝宝石进行改色处理,基于中性Al2O3体系辅助剂的开放条件下,对样品进行1500℃下恒温36h加热反应,样品的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助熔剂硼酸、Na2CO3和催化剂MgSO4·7H2O的加入下,样品的透明度明显改善。在还原气氛下,对斯里兰卡的浅色蓝宝石进行加入助剂的热处理,蓝宝石的颜色加深。蓝宝石在偏碱性的环境下形成的,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酸有利于改善效果。
(2)对热处理效果较明显的蓝宝石进行X荧光光谱分析得出:蓝宝石的透明度与所含的主要致色元素(铁和钛)质量分数有关,铁和钛的质量分数越低,其透明度越好;且蓝宝石的蓝色调与铁、钛元素比值有关,mFe/mTi值接近于1时为正蓝色,偏差较大时蓝宝石失去蓝色调。
(3)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显示:加入助熔剂和辅助剂热处理过后的蓝宝石紫外-可见光透过率较高,且以560nm为中心的吸收峰半高宽值增大。
参考文献:
[1]张蓓丽.系统宝石学[M].第2版.武汉:地质出版社,208:219-220.
[2]郭守国,王以群.宝玉石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20.
(作者单位: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